70年,山东人,山东事儿丨90后乡村振兴助力员,她用勤劳“蚱”出致富路

··

  编者按: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砥砺奋进,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70年来,齐鲁大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中也取得了辉煌成就。

  历史是人民书写的。70年来,你、我以及你我身边的每一位个体,都是这场历史巨变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大众网·海报新闻致敬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别策划推出短视频访谈《70年,山东人,山东事儿》,听山东人讲他们的山东事儿。  

  《70年,山东人,山东事儿》短视频⑦:

  90后乡村振兴助力员,她用勤劳“蚱”出致富路

  大众网·海报新闻9月23日济南讯 (记者朱肖明 )蝗虫俗称“蚂蚱”,是危害庄稼的害虫之一,也曾是困扰了中国农民千年的噩梦。如今,我们在饭店的餐桌上却经常可以吃到“飞蝗腾达”这道菜。油炸蚂蚱或烧烤蚂蚱,因其味美且有营养,常常供不应求。本期《70年,山东人,山东事儿》栏目采访到的人物,就是一位养蚂蚱的“90后”女大学生张丹丹,她辞掉城里的工作扎根到农村,在平阴县高路桥村靠养蚂蚱探索出了一条致富路。

  “我嫁过来之后发现,这里的村民基本是靠雨水灌溉种植小麦玉米这些农作物,收入也不算可观。就想着怎么为村里带来些致富的项目。”正在寻找致富方法的张丹丹,正好赶上了平阴县公开招录“乡村振兴助力员”。通过孔村镇“增力强基”工程招聘,张丹丹成为了村里的乡村振兴助力员。当时,张丹丹的母亲给她寄来了自己养殖的五斤蚂蚱,这让她想到在沂水老家,年迈的老人仅靠门前三十平的小蚂蚱棚,一年收入也能有三四千,这比一亩地种植农作物的收入还要高。高路桥村的土质和环境适不适合养蚂蚱呢?带着这样的疑问,张丹丹决定试一试。于是,她在地里搭起四个大棚,将母亲寄来的五斤蚂蚱全部养了起来,初次试养就成功了。有了成功经验后,今年张丹丹扩大了养殖规模,总共建立起了40个养殖大棚。

  据了解,蚂蚱养殖一般选用口感好,营养价值高的“东亚飞蝗”。这个品种的蚂蚱喜爱干旱环境,养殖成本低、周期短,一批蚂蚱45天左右便可成熟,一年从5月到10月可以养殖四批左右。“一个棚的产量在四百斤左右,我们按批发价一斤十元计算,一个棚可以收入四千左右,一亩地可以建十个棚,自己干的话,一年收入差不多就在三四万块钱左右。而种农作物,要看天吃饭,一年顶多两千块钱。最重要的是养殖蚂蚱一天就喂三顿草,不用喝水,很省心。”张丹丹熟练地向我们计算着养殖蚂蚱的投入和产出比。

  因为蚂蚱养殖期都是在每年最热的几个月,每天中午不管多热,张丹丹到点就得割草喂蚂蚱。蚂蚱成熟后,天黑就要进棚逮蚂蚱,因为这个时候它们最“老实”,一直忙到第二天凌晨是常有的事。这位“90后”的姑娘羞涩地对记者说,自己在嫁到高桥村之前,其实从未干过农活。如今拥有这样的“蜕变”,张丹丹说:“在养殖蚂蚱的过程中,遇到过很多困难,村委给了很大的支持,让我的大棚养蚂蚱试验能顺利实施。这让我感受到了当地对乡村振兴、人才振兴的重视,我自己也在实践当中得到了锻炼和提升。接下来我们还会成立养殖合作社,帮助和鼓励贫困村民通过养殖蚂蚱实现脱贫。利用每人所擅长的领域做对家乡发展有意义的事,我想这就是‘增力强基’工程的初衷吧!”

责编:朱肖明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