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说】糖尿病防治常见误区有哪些

··

  乐陵市朱集镇中心卫生院内一科主治大夫李伟

  糖尿病是内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患者逐渐递增。在糖尿病的防治过程中,许多患者偏听偏信造成了许多误区,以下误区您是否也听说过?接下来,乐陵市朱集镇中心卫生院内一科主治大夫李伟为您详细解答糖尿病患者有哪些常见的误区需要注意。

  “我国成人仅 2 型糖尿病患病率在2013 年就已达到 10.4% 。”李伟讲道,作为一名基层医务工作者,近几年的临床工作经验总结出了糖尿病患者以下几大误区。

  误区一、只能吃主食蔬菜,不能吃肉,不能吃水果。

  “很多患者认为得了糖尿病要吃窝窝头,吃青菜,不能吃肉,长时间坚持,造成营养不良。”李伟告诉大家,医学营养治疗是糖尿病的基础治疗手段,通过调整饮食总能量、饮食结构及餐次分配比例,有利于血糖控制,但总体的目标是维持合理的体重。超重/肥胖患者减重的目标为 3~6 个月减轻体重的 5%~10%,消瘦者应通过合理的营养计划达到并长期维持理想体重。定时定量合理进餐,尽量保证膳食中碳水化合物所提供的能量应占总能量的 50%~65%,脂肪提供的能量应占总能量的 20%~30%,蛋白质的摄入量可占供能比的 15%~20% ,衡量进餐的标准是能量以及能量来源,而不是具体的食物,比如水果,其中糖分可以作为提供碳水化合物的来源,另外同时能增加膳食纤维的供给。

  误区二、每天上班或者下地干体力活,不需要体育锻炼。

  “很多患者认为每天下地干活,已经很累了,不需要体育锻炼了,但是重体力劳动与运动锻炼是有区别的,”李伟解释道,运动锻炼一般是指每周至少运动50 分钟,类似于慢跑、打太极拳等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规律运动有助于控制血糖,减少心血管危险因素,减轻体重。

  误区三、只测空腹血糖。

  “患者由于对糖尿病的认识不足,普遍认为空腹血糖控制好了就是把糖尿病控制好了,其实这样是不正确的。”李伟告诉大家,口服降糖药患者应每周监测 2~4 次空腹或餐后 2 h 血糖,空腹和餐后可交替进行;使用基础胰岛素的患者应监测空腹血糖,根据空腹血糖调整睡前胰岛素的剂量;使用预混胰岛素者应监测空腹和晚餐前血糖,根据空腹血糖调整晚餐前胰岛素剂量,根据晚餐前血糖调整早餐前胰岛素剂量,空腹血糖达标后,注意监测餐后血糖以优化治疗方案。

  另外,糖化血红蛋白(HbA1c) 在临床上作为评估长期血糖控制状况的金标准,也是临床决定是否需要调整治疗的重要依据。在治疗之初建议每 3 个月检测 1 次,一旦达到治疗目标可每 6 个月检查一次。

  糖化白蛋白(GA) 能反映糖尿病患者检测前 2~3 周的平均血糖水平,GA 对短期内血糖变化比 HbA1c 敏感,是评价患者短期糖代谢控制情况的良好指标,尤其是适于糖尿病患者治疗方案调整后的疗效评价。

  除了空腹血糖糖尿病患者还需要重视两个指标:餐后2小时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控制正常但部分患者餐后2小时的血糖也会高。糖化血红蛋白是反应患者过去2~3个月内血糖的控制情况,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年至少2次检查糖化血红蛋白。

  误区四、消渴丸是中药,没什么副作用。

  “消渴丸是含有格列本脲和多种中药成分的固定剂量复方制剂。消渴丸的降糖效果与格列本脲相当。”李伟解释道,与格列本脲相比,消渴丸低血糖发生的风险低,改善糖尿病相关中医症候的效果更显著。

  误区五、胰岛素不能打,打了就不能停了

  糖尿病患者在生活方式和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的基础上,若血糖仍未达到控制目标,应尽早(3 个月)开始胰岛素治疗,对于糖化血红蛋白(HbA1c)≥9.0%或空腹血糖≥11.1 mmol/L 伴明显高血糖症状的新诊断 2 型糖尿病患者也应实施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治疗时间在 2 周至 3 个月。

  李伟告诉大家,要从饮食、运动、体重管理、药物治疗几个方面,全面的了解糖尿病,才能避免闯入误区,血糖难以控制的问题才会迎刃而解。(李磊 李伟)

责编:李超然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