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南皮影“守艺人”陈守科:坚守与创新才能真正的传承
··
编者按: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砥砺奋进,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70年来,齐鲁大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中也取得了辉煌成就。
历史是人民书写的。70年来,你、我以及你我身边的每一位个体,都是这场历史巨变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大众网·海报新闻致敬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别策划推出短视频访谈栏目《70年,山东人,山东事儿》,听山东人讲他们的山东事儿。
《70年,山东人,山东事儿》短视频 ⑥:
鲁南皮影“守艺人”陈守科:坚守与创新才能真正的传承
大众网·海报新闻9月10 日济南讯 (记者 朱肖明 杨振勇 )皮影戏,这项流传于民间的古老艺术,在没有电视的时代,可以说是最受欢迎的娱乐项目之一。经过千年的发展和演变,皮影戏流派极多,鲁南皮影就是其中独具特色的一派。
鲁南皮影发源于枣庄市山亭区,与河北唐山皮影、陕西华县皮影并称为当代中国尚存的三大皮影。在演唱方面以“经腔魔调、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哼哼”为特色,“经腔魔调”指和尚念经的调子;“九腔十八调”,指的是生、旦、净、末、丑的不同角色有不同的唱法;“七十二哼哼”指道士化缘时发出的声音。作为一门综合艺术,鲁南皮影对皮影艺人有很高的要求。演出时唱念打斗全为一个人,外一人掌握舞台的家什和击打乐器。两人组成一台戏,而其他流派多是一人一个角色。
今年60岁的陈守科,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鲁南皮影的传承人,先祖们自清朝起便以皮影戏为生,到他已经传承了四代。说起演出皮影的经历,陈守科心中有段难忘的记忆。
1978年,陈守科受邀请去板上村演出,天还没黑,打麦场里就坐满了人,小小的皮影棚外围坐了差不多两千人,他们从天黑演到第二天天亮,直到屏幕上无法投出影子。当陈守科走出皮影棚才发现,原来夜里下起了雪,村民怕他们冷,拿出家里棉被裹在影棚外,当时棉被上的积雪有10厘米厚,而村民们正坐在石板上身边点着小火堆,迟迟不肯散场。“当时那么冷的天,大家坐石头上都能看一夜。可是没过几年,家家有了电视,皮影就没人请了。”
皮影市场萧条了,父亲带的徒弟们迫于生计不得不转行,“徒弟们转行,我们不能转行!我的老父亲说皮影是我们的传家宝,我们有责任把它保护好,传承好,哪一代人失传,你就是罪人!”陈守科牢记父亲的教诲,做起了鲁南山花皮影的“守艺人”。
除保留《哪吒闹海》、《西游记》、《杨家将》、《封神演义》等鲁南皮影戏的传统曲目外,陈守科创作了许多适应时代潮流的新剧目,他根据在抗击“非典”中牺牲的枣庄市山亭区防疫站站长张普山的事迹,编写了《张普山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的皮影戏剧目,在当地演出后受到广泛好评。此外,《孙大圣游山亭》、《是谁还给我往日的辉煌》、《莫忘1938》、《五福娃喝奥运》等,也是他创新的成果。陈守科认为,保留传统,大胆创新才能真正的传承。
2010年,陈守科应邀来到台儿庄古城,专门为海内外游客表演皮影戏,从此结束了哪里有演出就往哪里跑的“打游击”模式。他说:“古城的重建让即将失传的民俗文化得到了抢救,政府支持为我们提供了好的演出平台,我现在天天有演出,月月领工资,这些都是鲁南皮影传承下去的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