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路奋斗:陪伴,让精神科充满人情味
··
编者按:无论手术刀尖的一丝不苟,还是无影灯下的全神贯注,无论端坐诊室的不厌其烦,还是深入山区的不辞辛苦……广大医务人员用责任兑现信任,用使命“擦亮”身上的白大褂,越是艰辛越有奉献精神。在第二个“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烟台市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烟台大众网,共同推出“引领·传承·奋斗”系列报道,以弘扬广大医务人员“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汇聚磅礴之力。
大众网·海报新闻烟台8月16日讯 (记者 姚辉 通讯员 丛冰 孙晓梦) 精神科医生,一个需要更多爱心、更多责任和担当的职业,有着太多不为人所知的付出。选择了这个专业,就要每天面对喜怒无常的患者以及他们失衡的内心世界。无边岁月,日复一日,精神科医生用奉献和守望,收获着不寻常的人生。
隋忠庆到临床科室指导工作
隋忠庆对各临床科室的运行病历进行质控
隋忠庆对来院复诊患者进行用药指导
隋忠庆:岁月静好 愿儿时梦想成真
“睡不着不要太紧张,相信我,吃了药之后,今晚一定能睡个好觉。”在烟台市心理康复医院的门诊诊室中,医务科副科长隋忠庆正耐心开导一位来院复诊的患者。“每次门诊坐诊,除看病外,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心理疏导和用药指导也非常重要。”隋忠庆告诉记者。
“患者和家属对你微笑,感谢你,是希望你的医术能更好地帮助到他们。”从儿时偷偷拿乡医父亲的听诊器玩,到如今独挡一面为患者诊治,隋忠庆越来越理解父亲当初说过的话。“医生的天职是治病救人,只有医术高超才能赢得患者的认可和尊重,并不是只有态度好患者才向你微笑。”
精神疾病与其他躯体疾病不同,不仅治疗周期长,而且很多患者就医之路异常曲折,家住吉林的陈女士(化名)就是这样。有着七年抑郁症病史的她,先后在长春、沈阳等各大专科医院诊治过,但一直没有好转。陈女士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不愿接触人,整日忧愁不安,以泪洗面,甚至产生了自杀倾向。
在朋友的介绍下,陈女士来到烟台市心理康复医院,在这里,她遇到了隋忠庆,也随之改变了自己的后半生。“了解患者病史,回顾治疗经过后,我又查阅了许多文献资料,为陈女士制定了新的治疗方案。”隋忠庆告诉记者,治疗期间,心理支持疗法、认知行为疗法贯穿始终,并对陈女士的丈夫进行了相应的健康宣教,重建了家庭支持系统,健全了良好的治疗联盟关系。随着治疗的不断深入,陈女士的病情逐渐好转,如今已重新回归社会和家庭,感觉每天都过得充实而有意义。
“隋大夫,你不是救了我一个人,你是救了我们全家。”面对陈女士不远千里送来的锦旗和感谢信,隋忠庆在幸福感满满的同时,也再次回想起父亲的告诫,“学医是个严谨的职业,一脚站在医院,一脚站在法院。”为不断进步、不断提升,隋忠庆像父亲一样,在做好临床工作的同时,不忘业务学习,积极争取到国内各大专科医院进修深造的机会,虚心学习精神科先进技术和理念,以圆自己儿时那个“要像父亲一样去帮助更多病患”的梦。
“隋大夫,我不想活了,我要自杀。”一天深夜,隋忠庆接到了一个从美国打来的电话。“这是一个在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当时已经很晚了,但一听他的话,我整个人立马就警觉起来。”在接下来的一个多小时里,隋忠庆与该学生建立了信任关系,耐心地听其倾诉,通过陪伴、共情、鼓励其主动情绪宣泄、支持、认知干预等心理疏导方式,不断安抚该学生的情绪,最终让其打消了自杀的念头。挂断电话后,隋忠庆又第一时间联系该学生家长,告知了患者现在的病情、治疗方案及防范意外发生的措施,得到了患者家属的支持,为下一步治疗打好了基础。
“在患者迷茫时或要发生伤害行为时能第一时间想到我、联系到我,这就是信任;我能尽心地帮助到他们,这就是成功。”正如隋忠庆所说,“医贵乎精、仁术济世”乃医者之治学精神,也正是“尊重生命、人道为先”的仁爱之心,让隋忠庆14年来始终如一、尽心尽职,一直为着儿时的梦想而执著前行。
患者想家情绪不稳定,王飞飞耐心开导患者
王飞飞与医生们进行查房
王飞飞为即将出院的患者下医嘱,详细备注各药物用法用量
王飞飞:信任,带来职业的幸福感
精神科医生是心灵的陪伴师、按摩师,不仅需要精湛的医术,更要懂得共情与沟通。与急诊室的生死抢救、肾上腺素飙升不同,这里看似平淡无奇,却也尝尽人间百味。
15年前,怀着“救死扶伤、解除他人病痛”的理想,高中毕业的王飞飞踏进了医学院的大门;15年后,已经成为烟台市心理康复医院医疗六科副主任的她,对医生这个职业,又有了更加全新的理解。
精神科医生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职业,更是一份需要用心做好的工作。“刚开始,只想着能为患者治病,但工作后发现,仅仅治疗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走进患者心里,体会他们的痛苦和家属的无奈。只有这样,才能不断鞭策自己,对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更加认真负责,对每一个治疗方案更加严谨规范,尽自己所能为患者解除病痛,为家属减轻负担。”王飞飞说。
2018年某天的深夜,王飞飞在值夜班时接诊了一位言语行为冲动、赤身裸体的男性老年患者,家属因为身受其害情绪也比较激动,强烈要求医生直接收治入院。但考虑患者起病较急、年龄偏大、躯体疾病较多的实际情况,王飞飞初步认为,该患者极有可能是脑器质性疾病或其他躯体疾病引发的精神障碍,目前躁闹的症状或许恰恰掩盖了其真正的躯体发病。
随即,王飞飞一边对家属进行耐心解释,一边为患者进行查体评估。但此时患者家属却表现出极大的不信任,甚至开始了言语攻击。王飞飞没有受外界因素的干扰,继续细致专业地为患者查体。在给患者注射了一支镇静剂后,患者情绪开始慢慢稳定下来,此时王飞飞发现,患者血压偏高,心律不齐等一系列问题逐一暴露出来。长期的临床经验告诉她,患者必须马上到综合科医院做更进一步的检查,但她的建议却遭到了患者家属的一致抵制。
“一听还要到别的医院做进一步检查,患者家属表现出的不信任和不情愿让我很委屈,但事实证明我是对的,经过进一步检查,患者被查出高侧壁心梗,经积极抢救后方才转危为安。”顶着家属不解的谩骂和指责,王飞飞坚持自己的诊断,经多方动员,家属才勉强接受了她的建议。
虽然在病情处理过程中受了不少委屈,但王飞飞告诉记者,事后,当患者家属在电话里表示感谢,并对当时的不当行为进行道歉时,自己的委屈还是很快就烟消云散。
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王飞飞很难准时下班,哪怕是在哺乳期,也很少能按时回去给孩子喂奶。无奈,婆婆只好给孩子喂奶粉,王飞飞的两个儿子可以说是奶奶和着奶粉养大的。而且经常的夜班,也无形中疏离了母子亲情的培养与传递,让王飞飞在面对孩子纯净的小脸时,总是有倾注不完的爱与补偿。但又恰恰总在此时,病房或患者家属的电话又响了起来……
回想起这些,王飞飞一直感到愧疚和难过,但因为职业的特殊性,她只能选择坚持。“最初是想当了医生之后,能为家人的健康尽一份力,但实际上不仅没有,而且还常常把家人放在了一边。”王飞飞说,工作虽然辛苦,对家人虽感欠缺,但每当收到患者或家属的致谢后,幸福感和荣誉感还是油然而生,这让自己知道,曾经的选择没有错。
董少鹏在病房询问患者病情
董少鹏组织患者进行团体治疗
在病房的图书角,董少鹏与患者一起阅读,帮助他们社会功能的恢复
董少鹏:陪着患者日日健康 岁岁进步
医学不仅仅是一门科学、一门技术,更是一种态度、一种心灵上的沟通;医学不是冷冰冰的,而是有温度的;医学提供的不仅是一份份治疗方案,心灵上的理解、慰藉和共情也同样很有力量。
精神科工作不同于其他临床工作,患者大多存在暴力、自杀、自伤等行为,同时,家属及社会对精神疾病的认知匮乏乃至偏见,迄今为止也普遍存在。2006年,刚刚医学院校毕业的董少鹏没有像同学们一样选择外科、心内科等热门专业,而是选择了“冷门”的精神科作为自己日后奋斗的“主战场”。
在很多人看来,外科因为手术多、体力消耗大等原因,会更加适合男医生。但在烟台市心理康复医院医疗二科副主任董少鹏看来,“医者仁心”这四个字不仅仅是治病救人,更在于与患者交心,打开他们的心扉,平复他们混乱的心灵。“精神科服务的对象性质特殊,我们不仅仅是在为患者治病,更要通过对患者的治疗,来改变其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对他们的看法。”董少鹏说。
13岁,不仅是花一样的年龄,更应拥有诗一般的梦想。但13岁的小美(化名)却因为校园霸凌事件逐渐将自己封闭起来。见到小美之后,面对孩子的冷漠,董少鹏没有像其他人一样露出不耐的神情,而是不断轻叩孩子的心门,让她慢慢接受心理医生,并克服重重困难,积极与小美所在学校、霸凌事件双方当事人和双方家长进行了多次联系沟通,从事件表象查找问题思想根源。经过长期的心理干预,小美逐渐走出了心理阴影,重新回归校园,回到了同学们身边。
“‘叔叔,我成绩进步了’‘叔叔,我又交到了新朋友’每次随访,听到孩子高兴地讲叙自己的开心事,我都能切实感受到她心灵的愉悦,不禁为自己的工作感到骄傲。”董少鹏说。
“只是把病看好了,称不上好大夫,只有关注患者未来发展,才是一名真正的好医生。”每当想起实习时老师的教诲,董少鹏都会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在精神科,医生对患者的服务是全病程、全生命周期的,需要为患者提供药物、心理等全方位干预,这也是精神科工作更加辛苦的一个原因。”董少鹏告诉记者。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到来,老年痴呆症(阿尔茨海默病)已经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严重社会、医学问题。67岁的姜女士(化名)因为记忆力下降来到烟台市心理康复医院就诊,因之前曾在多家综合医院检查,均未发现明显异常,所以在确诊老人患有老年痴呆后,全家惶然,一时无法接受。经董少鹏详细分析病情、耐心沟通后,病家这才接受了治疗方案。
虽然一直在积极治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姜女士的病情却愈发严重。董少鹏表示,“从目前的医学条件来看,老年痴呆症是无法治愈的,大夫能做的只是让患者和家属熟知病情,争取病家的理解,并尽全力延缓症状的进一步发展。”
姜女士在出院时,对董少鹏的专业治疗和细致关怀表示了感谢。她说,知道了自身疾病的不可逆后反道坦然了,能够提前给自己的生活做一些规划。“能在失去所有记忆之前,完成自己的每个心愿,也此生无憾了。”听到患者的话,董少鹏的心中虽有一丝遗憾,但更多的是欣慰。
“很少能治愈,经常是帮助,总是在安慰。”这句西方医学界的名言道出了医者最温暖最坚定的心声。很多时候,医生面对疾病也是无力的,但无论社会如何变迁,医道却亘古不变,那就是:悬壶济世治病救人,上达天意,追求真理,下对人心,脚踏实地。
董少鹏说:“能陪着患者日日健康、岁岁进步,也是一种职业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