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玉:写在“1937年8月1日菏泽7级地震”82年之际
··
1937年8月1日4时35分,山东省原菏泽县(北纬35.4度,东经115.1度)发生7级地震,极震区东到马岭岗,西至东明县王坝岗,南到通古集、北至耿海,烈度达九度;同日18时41分菏泽县(北纬35.3度,东经115.2度)又发生一次6级地震,极震区在吴油房、朱楼、大马庄、王堂一带,烈度为八度。地震使菏泽县、东明县遭受严重破坏,周围14县也受到不同程度破坏。据对全县22个乡中16个乡的不完全统计,这次地震共造成3350人死亡,受伤12701人,死伤牲畜6000余头,房屋倒塌470000余间,无家可归者10余万人。
由于人们多住土坯房,因此,许多村庄房屋落顶倒塌,所剩无几,极震区内房屋几乎全部倾倒,解元集、穆李、高庙等村房屋尽毁。地裂严重,有的宽度达1米。远离震中30多公里的黄河大堤也多处出现裂缝,最宽处为20多厘米。喷沙,冒水和塌陷现象较普遍,有人和牲畜陷落坑中,后又被水喷出。震后发生降雨,整个震灾区均成泽国。据史料记载,此次地震前的地震前兆现象十分明显。一是气象异常。大风忽起忽止,天空伴有黑红色。大雨倾盆,少停之际,地大震。旋又大雨如注。震前闷热得喘不过气来,房屋的墙壁如火烫。震中区热伤7人,热死牲畜13头。二是地下水异常。井水变浑、变色、起沫、冒泡、水位忽升忽降,甚至外溢、自喷。三是动物异常。震前二三天,坑边村成群家燕露宿,驱赶不散。蝉出土比往年早一个月,而且特别多。牛不吃草,马不进厩。狗狂叫、哭泣。成群老鼠向背离震中方向跑。四是震前地声、地光、地气明显。临震前“咯瞪咯瞪“地响声似沉雷。一道白光闪过,惊魂未定,大震来临。菏泽城有多人看到东城墙外有红色火球升起,大如磨盘,形如照明弹,在空中停留2秒钟后消失。震后此处有北东向地裂缝,最宽处10厘米。“河南坠子”《大劫段》唱到:“地震好比天鼓响,咕咕涌涌乱动弹。只震的曹州满城动,如同货仓里边坐海船。只听咔嚓一声响,好比大年五更放火鞭。七里哗啦响一阵,房屋倒塌万几间。河里浪花来回滚,井里的井水往上窜。......”
这次地震有感范围很大,东到威海,西到河南宜阳,南到南京,北到天津。时值抗日战争开始,政府无暇救灾,震时及其后又连日暴雨,加重了灾情。
1937年菏泽7级地震是20世纪华北地区第一次灾难性7级大地震,虽已过去82年,但我们应该永远铭记这一劫难,切实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范能力,减少地震灾害损失。
菏泽的地质构造背景
聊考断裂为一被第四系掩盖的隐伏断裂带,南起河南兰考,北至聊城以北,与齐广断裂交会。大致呈北北东向延伸,全长达270多公里,是鲁西断隆和临清坳陷的分界断裂和地质分界线。
根据物探和钻探资料,断裂走向北北东20~40°,倾向北西,倾角35~60°,为一东升西落的正断层,其两侧奥陶系埋深相差达2000~3000米。从该断裂控制的地层来看,可能从晚侏罗纪开始活动,白垩纪至早第三纪强烈活动,尤其在早第三纪时期最为活跃,从而成为控制华北平原下第三系沉积的边界。
新第三纪以来,仍表现出强烈活动性,也是山东地震源地之一。据文献记载,从1502年到1948年,沿该断裂带发生五级以上地震达5次。其中1937年在菏泽曾发生7级破坏性地震。1983年又发生5.3级地震1次。
地震的种类有构造地震、火山地震、诱发地震 、塌陷型地震以及人工地震,当然大家根据这些类型的名称也能大概知道导致这些地震的原因!塌陷型是喀斯特地形或者采空区塌陷偶发,诱发大都是人类活动比如采矿或者蓄水引发!影响范围广,危害极大的地震大都是构造地震与火山地震,而构造地震则在所有地震中占了90%以上!菏泽发生的地震都属于构造地震。
(构造地震形成示意图,地层错动、形变超过地层承受极限,那么断裂就会发生,如果发生在浅层,那么会因地层断裂的严重程度造成不同程度破坏!)
构造地震的根源:构造地震是地质运动导致的,而地质运动真正的源头来自于深处的地下的岩浆运动,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必须对地球的构造做一个大致的了解!
在地壳几十千米的莫霍层以下,温度就会迅速上升到数百度,一直往下则会逐渐到达上千度的上地幔软流层,软流层(部分熔融)以下一直到液态地核,就是一个逐渐高温液化的过程,而地球内部的热动力就在这个区域产生!
复杂的地幔对流会导致在其上方的地壳板块层随之运动,地球上地壳运动就是由其内部的对流活动所导致的,从远古时期的板块分裂开始到我们熟悉的造山运动,以及常见的火山与地震活动,根源都来自于此。
看到这里,大家就应该知道了,地壳始终是动的,只是非常缓慢,人们感觉不到,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某个地方的地壳断裂或者断层错动,就表现为地震了。地球上每年约发生500多万次地震,也就是说,每天要发生上万次地震。不过,它们之中绝大多数太小或离我们太远,人们感觉不到。真正能对人类造成严重危害的地震,全世界每年有一二十次;能造成唐山、汶川这样特别严重灾害的地震,每年有一两次。
人们感觉不到的地震,须用地震仪才能记录下来;不同类型的地震仪能记录不同强度、不同远近的地震。目前世界上运转着数以千计的各种地震仪器,日夜监测着地震的动向。
图中,郑州右上角就是聊考断裂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地震多发生在断裂带上,我市恰好处于聊考断裂,有发生地震的潜在风险。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目前的技术手段,还不能准确预报地震。根据监测到的前兆异常,可以推测异常区域在某个时间段有发生几级地震的可能。
地震前兆是与地震发生相关联的异常现象
由于地震的孕育和发生是很复杂的自然现象,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将出现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大地测量学、 地球化学及至生物学、气象学等多学科领域中的各种异常现象。经过系统的清 理和研究,自1966年邢台地震以来,我国已在70 多次中强以上地震前记录到 1000多条前兆异常。这些前兆异常可归为十大类,即地震学、地壳形变、重力 地磁、地电、水文地球化学、地下流体(水、汽、气、油)动态、应力应变、 气象异常以及宏观前兆现象。每一类前兆又包含多种监测手段和异常分析项目。 如地壳形变包含有大面积水准测量、断层位移测量、海平面观测、湖面观测、 地面倾斜观测等手段。地震学前兆分析项目是各大类前兆中最丰富的,包括地 震活动分布的条带、空区集中、地震频度、能量、应变、b值、震群、前震、 地震波速、波形、应力降等三十多种异常分析项目。宏观异常项目亦是丰富多 彩,如地声、地光、火球、喷水、喷油、喷气、地气味、地气雾,井水翻花、 冒泡、突升、突降、变色、变味、井孔变形、各种动物行为的反常现象等等。 总之,由于地震孕育和发生过程的复杂性,决定了地震前兆具有丰富,多样和 综合的特点。归纳起来,前兆现象可分为十大类,其中包含的异常分析项目和 观测手段可达近百项。
目前常规的有对地电、地磁、微重力的日常变化进行监测;在板块缝合带及活动断裂地区,利用GPS监测板块的位移情况。我市采用了地电、地磁、水温、位移等监测手段。
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以全面提升综合防震减灾能力为目标,不断强化责任意识,全市的地震监测预报能力有了较大提高。一是政府重视,防震减灾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各县区严格落实24小时震情值班、震情会商制度,形成群测群防网络体系。二是加强基础建设,地震监测水平不断提高。立足我市是国家划定的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实际,我市加密了市级地震监测台站建设,设立测震台站8个(省级4个、国家级1个),强震台站9个(省级2个、国家级1个),我市还负责接收周边地市18个测震台站的数据,台站覆盖整个鲁西地区,全市综合地震监测能力达到1.5级、局部地区地震监测能力达到1.0级;对测震监测数据进行24小时监控,能够在 10 分钟内完成本行政区边界线外20千米范围内M≥2.0 级地震及矿震、 爆破等事件以及有感地震、 矿震等事件的速报任务。东明井和鲁27井为国家深井观测网站点,市级地下流体骨干观测点3处;全市动物养殖宏观观测点131处,在牡丹区、东明、鄄城和曹县先期选取了4个畜牧宏观观测点作为试点,进行了远程的宏观观测点的实时视频监控,并对监控设施定期维护;三是综合专业监测台站监测手段不断加强。定陶电磁台是“十五”期间我省重点建设的综合性专业台站,承担鲁西地区及聊考断裂带中南段地震监测工作。现有强震、地电阻率、地电场、地磁FHD、大气电离层、GNN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和气象三要素等观测项目,是我省专业综合性较强的专业台站,台站工作人员施行24小时不间断监测制度。四是县级地震监测中心逐渐建立。东明县和牡丹区地震台网中心是“十二五”山东省县级台网中心建设项目,该项目的建立可以实现省、市、县三级地震台网信息同步共享,同时能够接收到山东省、菏泽市及周边市区地震监测台站的监测信息,对接收到的各个监测台站的地震监测数据进行汇集、显示、监控、存储与管理。
由于地震的不可预测性,“把建筑物盖结实”是最现实选择
鉴于此,地震部门一直以“防患于未然,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为目标,全力做好全市地震灾害防预工作。众所周知,地震造成的损害90%由建筑物倒塌所致,因此,做好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工作至关重要。
依法依规,精准施策,确保建设工程抗震性能达标。《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明确规定,建设工程抗震设防是强制性要求,必须纳入建设工程基本建设管理程序。2003年以来,地震部门为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联合其他城建部门,全力推进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实现了事前审批、事中事后监管全覆盖,保障了全市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达到了抗震设防标准。2019年1月,菏泽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山东省防震减灾条例》《山东省建设工程抗震设防条例》等法律法规,出台了全市第一部政府规章,《菏泽市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办法》,针对菏泽震情实际,靶向施策,扎实推进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工作,实现了法律、法规对城市建筑、农村民居、重大工程、一般工程等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监管全覆盖。全市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严格按照新的法律法规及国家标准要求,抗震设防要求必须达到0.10g及以上。2012年,全市全部完成了地震小区划工作,并将地震小区划结果运用到建设工程抗震设计、施工中,从源头上保证了抗震设防标准的精确性。2013年以来,全市执法检查400余次,下达责令改正通知书150余份;审批项目3000余件,实施抗震性能坚定加固工程30余项,全力做好“以一防万”,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2018年底随着机构改革顺利推进,地震部门审批前置事项统一交由行政审批局管理,厘清了职责权限,部门之间各司其职,事前事中事后监管协调推进,提质增效,合力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多措并举,营造氛围,增强全社会抗震设防意识。抗震设防工作,非一日之功,也非一人之功,需久久为功,全民参与。2013年以来,地震部门每年从仅有的经费中拿出10万元,与市电视台合作,拍摄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宣传片,在重要栏目、黄金时段间断播出,普及地震知识,增强全民抗震设防意识。每年邀请城建部门及企业参加建设工程抗震设防恳谈会,分析形势、宣传政策、解疑释惑、真情服务,确保国家、省市相关政策措施在项目建设中落地见效。牢牢抓住“5.12”“12.4”等重要事件节点,发放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宣传资料,现场讲解相关知识,提高公众抗震设防能力。利用市地震局科普展馆,采取“小手拉大手”的宣传理念,通过中小学生的主观感受和现场模拟的震撼力,带动了近3000个家庭提高了地震防预能力。
地震灾害风险呈现出许多新趋势新特点
防震减灾工作不是中心却影响中心,不是大局却能牵动大局,做好了社会效益难以估量,做不好可能会使多年经济建设成果毁于一旦,甚至会干扰和影响现代化建设和深化改革的进程。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地震灾害风险越来越复杂,并呈现出许多新趋势新特点。
链式效应。在错综复杂的现代社会系统,地震灾害风险往往与其他风险因素相互交叉关联,风险链条不断延长。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人口财富更加聚集,地震灾害的敏感性、破坏性、复杂性愈发突出。各种由地震导致灾害风险也越来越大,地震灾害侵袭的对象范围不断扩大,不仅带来房倒屋塌,还会引发火灾、水灾、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也会触发社会功能瘫痪、生产停工、人力资本损失、商业中断、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复原等间接损失。地震灾害风险经过持续演化后,可能导致融自然、社会、经济等各种风险于一体的综合风险。
蝴蝶效应。地震灾害风险往往与其他重大风险交叉关联。一次地震发生后,可能会带来其他次生衍生灾害,也可能会造成社会动荡和不稳定,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历史上很多文明、很多国家,都受到过地震灾害的威胁。地震灾害也容易与其他风险因素叠加、耦合,产生不稳定因素,甚至引发群体事件,造成重大社会影响。一个地区的原发性风险,经过跨地区输出扩散,可能导致小风险演化为大风险,局部风险演化为区域性或系统性风险。
放大效应。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的媒体平台不断出现,各类突发事件常常借助社交媒体平台广泛传播。互联网在给人们获取信息资讯带来便利的同时,一旦管理不善,也容易成为各类风险的策源地、传导器、放大器。地震发生后,灾害流言往往通过人际传播和社交媒体滋生蔓延,甚至有人捏造谣言制造社会恐慌,借机炒作煽动群众情绪,都可能形成舆论漩涡,造成极化行为,使“茶杯里的风暴”骤变为现实社会的“龙卷风”,将自然灾害风险演化为社会政治风险。
当前我市地震灾害风险的主要表现
风险无处不在,挑战无时不有,关键看能不能发现,敢不敢正视。要发现并正视风险,就要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从实际出发,从矛盾入手,深刻认识外部环境的新变化,从政治高度和战略全局看待查找风险,立足防震减灾工作实际认清风险,做到心中有数。
一直存在的大地震风险。历史上,我市发生过我次5级以上的地震,每年发生2.0级以下地震五、六次。去年12月22日,吴店发生2.3级地震,西部城区有震感,一度引起市民的恐慌。经历过1983年5.3级地震的人们,一提起来还心有余悸。
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地震灾害风险。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打造区域发展城市与高地震风险区高度叠加,人口高度聚集、社会财富高度集中,对地震灾害的敏感性和脆弱性越来越高。同时,随着我市综合能力增强和发展需求拉动,高层建筑、水库不断建设,鲁南高铁、雄商高铁将在我市交汇,还有大量的输油输气输水、煤矿、化工厂等生命线工程和重要基础设施。这些重大工程及基础设施一旦遭受地震,都有可能引发严重的灾害。如何提高这些工程的抗震防震能力,已刻不容缓地摆在我们面前,地震安全保障服务的需求十分迫切。
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不足的风险。当前,地震监测能力还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地震预报仍是世界性难题。中国大陆地震环境复杂,地震活动断层广泛分布,对已知地震活动断层开展填图工作的尚不足30%。我市城市老旧房屋许多还没有抗震除险加固,农村农居不少还没有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地震应急救援队伍的快速反应和远程机动能力还不能满足需求,基层就近应急处置力量装备配备和专业素质也有待提高。社会公众对地震及其灾害的认知水平比较低,主动减灾的社会氛围还没有完全形成,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水平和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有效防范化解地震灾害风险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加强自然灾害防治工作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面对多震灾的国情,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防范化解地震灾害重大风险政治责任扛在肩上,落在行动里。
在防范化解地震灾害风险的过程中,必定会有各种难题,需要我们以斗争精神和务实作风防范化解地震灾害风险。
牢固树立防范化解地震灾害风险理念。要坚持战略思维,将防范化解地震灾害风险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统筹谋划、全面推进。要坚持底线思维,主动排查、主动防范、有效应对,最大限度降低地震灾害风险。要坚持创新思维,推进地震灾害风险防治科技创新、体制创新。要坚持辩证思维,既要清醒认识地震活动的瞬时性、毁灭性,也要充分认识有效防范化解地震灾害风险的可行性、实效性。要坚持法治思维,建立风险管理的制度体系,建立政府的监管体系,实现专业主导、行业分治,政府社会个人风险共担。
不断完善防范化解地震灾害风险机制。坚持改革创新,着力解决制约防震减灾能力的体制机制问题,营造良好的防震减灾新环境。要进一步完善地震灾害风险分析机制,建立涵盖地震危险性分析、震害预测、防震减灾社会科学领域的灾害风险分析系统论方法。要进一步完善地震灾害风险评价机制,对地震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生命损失进行科学评估,将地震灾害破坏程度与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相结合研制地震灾害风险区划图。要进一步完善地震灾害风险管理机制,在大应急体制下,及时修订防震减灾规划及应急预案,加强城乡地震灾害管理和地震巨灾保险,建立平时与战时、官方与民间、内部与涉外的协同管理机制。
切实提高防范化解地震灾害风险能力。要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救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实施好自然灾害防治重点工程。要摸清地震危险源分布和我国地震承灾体基本现状,评估全国地震灾害风险隐患,实施好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要提升房屋建筑抗震能力,加快实施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要不断提升地震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水平,大力推进地震灾害防治技术装备现代化,稳步开展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各项工作。要扎实推进应急救援中心建设工程,提升地震应急救援队伍能力和装备力量水平,提升灾情获取、处理和发布能力。要大力加强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稳步推进防震减灾科普服务信息化、精准化、均等化建设,提升防震减灾科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增强公众忧患意识和全社会风险防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