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这片蓝色的国土】万亩海带正出海!一起来烟台大钦岛收海带

··

  胶东在线7月19日讯(记者 王向荣)在北纬38°海域,寒热交接地带,座落着山东省烟台市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的大钦岛,这里是海带之乡。眼下,正是海带收获的季节,每天,一条条新鲜出海的海带,躺在海滩的鹅卵石上,享受着日光的沐浴。7月18日,“我爱这片蓝色的国土”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飞越海洋,走进大钦岛,一边和渔民一起收海带,一边探访海带养殖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大钦岛位于长岛北部,是山东省距离陆地最远的乡镇,也是著名的“中国小浩海带”的故乡、我国重要的海带养殖生产基地。一进大钦岛,一股浓郁的海带味扑鼻而来,海滩上入眼皆布满密密麻麻的海带。经过正午太阳的炙烤,海带迅速脱水,最晚到下午两点就要开始收捡捆扎。凌晨出海收割,太阳升起而归,海带的收割、晾晒、收捡,很大程度依靠人力完成。大钦岛乡党委组织宣传政法委员许伟兴说,每年5到8月份是海带收获的季节,来自东北、新疆、贵州等地的打工者蜂拥而至,赚上几个月的辛苦钱。

  收捡海带是一天中最忙碌的时段。来自微山湖的邓贞琪,已经在这里干了20多年了。他说,晒海带需每隔两个小时翻动一次,保证其两面光照均匀。在晴天,海带通常几个小时就晒干了,把晒好的海带收捡打捆后,按照一米的长度进行裁剪,再收起来铺平、裁边、分级、打捆……经过一道道的工序,海带被分级后,打包好进入仓库。

  许伟兴说,这里海流通畅,海水清澈,水质肥沃,因此养殖的海带宽厚且营养价值高。加之大钦岛海带多在鹅卵石上晾晒,与平坦沙滩相比,鹅卵石滩孔隙度更大,升温更快,空气流动性好,便于水分蒸发,更利于快速晾干,并且由于鹅卵石颗粒更大且表面光洁,晒干的海带没有沙子、泥土等杂质。

  大钦岛的海带,经检测碘、醇、胶等含量大大高出其它地区海域的养殖品种。大钦岛乡现有海带养殖面积1.3万亩,年收割鲜海带18.2万吨,加工干海带1.79万吨,其中出口1800吨,内销8300吨,占全国海带出口量的70%以上,海带年产值1.5亿元。

  20多年来,邓贞琪从最初的每月480元工资,到现在月入至少6000元,十分可观,当地渔民养殖海带的收入越来越好,销量也越来越高了。

  其实早在上世纪50年代,大钦岛就凭借优质的淡干剪边海带为国家出口创汇,名扬海内外。1958年,钦岛公社引入海带养殖技术,在当时的大钦岛乡小浩村海域开始了海带养殖试点工作。1959年,时任小浩村村委书记唐守林带领村民开始了小规模的海带养殖,成立了大钦岛上第一个海带养殖场。由于大钦岛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富含氮肥的水质,使得海带长势极好,产量颇丰。1972年,大钦岛乡小浩村创下海带亩产3000公斤的纪录,一级品比例全国最高。1978年,“小浩海带”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

  许伟兴介绍,近年来,大钦岛乡不断推进养殖模式向立体科学养殖转变,坚持“贝藻鱼兼养”和“上中下立体结构分布”。根据海洋环境中的食物链传递规律和能量转化规律,在垂直面,实行上中下立体开发,上层养殖的海带等藻类释放氧气供给中层虾夷扇贝和底层海参、鲍鱼、海胆等海珍品提供饵料;中层贝类排放的二氧化碳、排泄物又可供养上层的藻类,各养殖品种的代谢物在生长过程中相互利用,组成一个纵向的“食物链”;在水平面,推广虾夷扇贝、海带和深水网箱养殖鱼的“贝藻鱼”兼养,形成一个横向能量循环转化系统,进而将海水养殖区和底播增殖区打造成具有自我维持能力的渔业生态养殖系统,实现海洋物种的互补供给和生态平衡,不断提高养殖科技含量和效益,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责编:于琳琳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