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这片蓝色的国土】靠海吃海 山东大钦岛乡的生态“海洋经”

··

  央广网烟台7月18日消息(记者王子衿) “不到大钦岛,不知海带有多少”,这大概是每个初到大钦岛乡的人最直观的感受。每年5月至8月,山东省烟台市长岛县北部大钦岛乡附近的1.3万亩海带就进入了收获期,大钦岛乡的居民们也进入了忙碌的“夏收”季节。

  7月18日,记者跟随“我爱这片蓝色的国土”媒体采访团走进大钦岛乡时看到,岛上球石滩、空地等几乎摆满了海带,当地居民也正忙着收割、晾晒海带,场面极其壮观。

  图为大钦岛乡海带晾晒场景。(央广网记者韩靖摄)

  大钦岛乡位于长岛县北部,渤海海峡中段,是山东省距离大陆最远的乡镇。岛上有野生海参、深水海鱼等丰富的海珍品,但最为出名的还是海带,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名扬海内外。

  大钦岛乡的淡干海带含碘量、含醇量、含胶量较高,加工的食品菜也由于味美、鲜嫩、口感佳、营养价值高等诸多优势,在国内外市场供不应求,大钦岛乡也成为了我国重要的海带出口加工基地。

  “这里自然条件独特,东临渤海,周围海域水流通畅,水质清澈无污染,特别适合海带和各种海珍品生长。早在1978年,大钦岛乡海带就因营养价值高及开创的新型养殖方式获得了全国科技大会奖。”长岛大钦岛乡组织宣传政法委员许伟兴告诉记者。

  据其介绍,上世纪50年代,大钦岛乡引入海带养殖技术后,当地居民在当时的大钦岛乡小浩村海域开始了养殖试点工作。当时的养殖面积仅30余亩,养殖场工作人员10余人,但由于大钦岛乡良好的生态环境,海带长势极好,产量颇丰,该地也在60年代起逐步形成了海带规模化养殖。

  图为工人进行海带晾晒。(央广网记者韩靖摄)

  大钦岛乡是我国重要的海带出口加工基地。据了解,大钦岛乡出口海带一级品占全国出口量的60%-85%,最高时达90%,经检测海带中的碘、醇、胶等含量大大高出其它地区海域的养殖品种。大钦岛乡现有海带养殖面积1.3万亩,年收割鲜海带18.2万吨,加工干海带1.79万吨,其中出口1800吨,内销8300吨,占全国海带出口量的70%以上,海带年产值1.5亿元。

  在大钦岛乡海带晾晒现场,许伟兴也告诉记者,海带产业带动了当地务工市场的发展。据其介绍,目前,海带收割工人每月可有7000-8000元的收入,从事晾晒海带工作每月也可获得4000-5000元的报酬。

  图为工人进行海带晾晒。(央广网记者韩靖摄)

  采访中,记者还注意到,除了海带养殖,该地还形成了兼养扇贝、海胆、海参、鲍鱼等海产品养殖为一体的立体科学养殖模式。

  “我们实行的是上中下三层立体式养殖模式,最上层养殖海带,中层是海洋鱼类,下层则主要是海参、鲍鱼等的海珍品。海带根与海带梢沉入海底后就成为了海参、鲍鱼等的纯天然食物,这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保证了大钦岛乡海产品的品质。”许伟兴说。

责编:于琳琳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