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 菏泽四代“潮人”乐在时代的浪花里
··
大众网·海报新闻菏泽6月28日讯(见习记者 张芳)潮人是指引领风尚,富有个性,思想超前,勇于接受新事物的人。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时间长河里,无论物质匮乏还是丰富,在每个时代,总有菏泽人勇于在潮流中展现自我。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菏泽大众的娱乐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从田间小唱、露天电影、卡拉OK到如今无处不在的互联网娱乐,是中国人生活巨变的时代缩影。
50年代潮人:田间地头唱两夹弦,村民秒变小“迷妹”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见到曾绪宝的时候,他正在菏泽大剧院广场的树荫下坐着听戏,婉转的唱声从戏匣子里传出,曾绪宝也跟着哼唱起来。在曾绪宝的回忆里,1958年,十几岁的他还在老家菏泽定陶东王店干农活,他清秀的外表,低沉的歌声吸引了众多“迷妹”。
生产队时期,“潮人们”在田间表演
老当益壮的曾绪宝依旧随身带着戏匣子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松散的农耕方式转变为集体劳作的生产队模式。每天早上在钟声的召唤下,曾绪宝便和他的伙伴们聚集在田间开始劳作,8小时工作制外的业余时间和集体劳动带来的新鲜感,让田间地头成为舞台。每当休息时,他就和小伙伴在田间唱定陶名剧两夹弦,引来周边年轻姑娘的围观和掌声。
“我们那时候,最潮的就是听戏唱戏,每当干完活休息的时候,就唱上几句,我唱起戏来风姿不比现在明星差,村上的小姑娘都是我的‘迷妹’。”曾绪宝爽朗地说,虽然过去物资匮乏,娱乐方式少,但和乡亲们聚在地头一起劳作欢唱的日子,永远忘不了。
80年代潮人:哼着流行歌的“时尚弄潮儿”
“大概八十年代初,我那时18岁,已经走上了工作岗位,在家里亲戚介绍下,认识了我的爱人,我们半年才见一次面,约会当然要去做当时‘最浪漫的事’——看露天电影。”正在公园里看孙子的赵玉翠告诉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每当放映队来放电影时,俩人就会早早地搬着小马扎,带着瓜子提前一两个小时去场地蹲守,只为抢到最前排的位置。《地道战》《地雷战》等经典电影,他们看了无数遍,却怎么也看不腻。
看露天电影
相比赵玉翠只能在固定时间看电影,另一位菏泽潮人张光兴的娱乐方式要更丰富自由。1987年,伴随着广告语“燕舞,燕舞,一曲歌来一片情……”,燕舞牌收录机火遍大江南北,拥有一台燕舞牌收录机成了当时许多年轻人的梦想。
“攒了好几个月的工资,花了200多块钱,购置了一台燕舞牌收录机,按下按钮,优美的歌声就从这台收录机里传出来。”张光兴告诉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小城故事》《军港之夜》《橄榄树》……一首首流行歌曲拉进了外面世界与张光兴距离,他觉得自己就是和潮流并肩的“时尚弄潮儿。”
燕舞牌收录机
90年代潮人:追星是我青春里最潮酷的事
大众网记者见到王玉兰的时候,她正穿着一条高腰牛仔喇叭裤,上身搭配一件简单的衬衫,浓郁的复古风袭面而来。今年40多岁的王玉兰在年轻的时候,是一位潮酷的“追星族”,就连穿衣也要穿“明星同款”——高腰牛仔裤加白T,王玉兰说:“刘德华也经常这样穿啊,简单又帅气。”
1992年,王玉兰家里买了一台彩色电视机。当时受国内外市场变化的影响,彩电出现大幅度降价,走进了寻常百姓家。伴随着彩电一起走红的,还有港台明星和“追星族”。无论男女老少,总有个梦中人,四大天王、小虎队、周润发、周慧敏……他们的贴画、海报、明信片、杂志被每一位“追星族”视若珍宝。
彩色电视机
说起年轻时候喜欢过的明星,王玉兰眼神熠熠生辉:“我把刘德华的海报贴满了我的卧室,零花钱都攒起来买他的CD,每一首歌的歌词我都抄在了笔记本上,班里同学争抢着跟我借。”即便是家长反对她追求着那些远在千里的明星,但王玉兰觉得,这是她青春里最潮酷的事。
新时代潮人:“做自己最喜欢的事就是潮”
2019年6月中旬,正在菏泽演武楼前聚精会神地看中老年合唱表演的赵文政,是一名21岁的大学生。作为合唱表演观众里唯一一个年轻人,她说:“我也像大多数人一样,闲余时间玩手机、泡图书馆、打电动,也会被美好事物吸引,新时代的潮人没有绝对定义,总之做自己喜欢的事就是潮。”
聚精会神看中老年合唱表演的赵文政
时至今日,娱乐呈现出多元化井喷。“足不出户,我们就可以享受到宛若现场的音乐、最新的电影、时事新闻、互动游戏。”00后的菏泽人阳阳说,今天的菏泽人,可以在商场影院感受IMAX的震撼、杜比全景声的魔力,可以去公园广场跳舞、锻炼,可以坐上便捷的交通工具去追明星演唱会,可以去某个酒吧倾诉衷肠,可以追求诗与远方的文艺生活,也可以囿于厨房与美食的人间烟火。
现在商场里随处可见的娱乐设施
夜幕下的菏泽大剧院广场,偶尔也有两根木棍支撑起一面幕布的露天电影,开场音乐响起时,依旧有市民搬着马扎坐在荧幕前,也吸引了不少年轻人驻足,仿佛又回到了那个一场电影百看不厌的时代。但广场周围的五光十色和动感音乐提醒着观众,这再也不是他们唯一的娱乐方式了。
依旧有市民在大剧院广场上看露天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