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御之城”魏氏庄园 集孙子兵法为一体的“古城堡”

··

  记者跟随讲解员登上城墙一探究竟

  大众网·海报新闻惠民6月13日讯(记者 孙凯 王亚明)在黄河下游鲁北平原伫立着一座城堡式古建筑,这座城堡有着上百年的历史,同时也在讲述着孙子兵法的百年奥秘,这座古城堡就是“中国三大庄园”之一的惠民魏氏庄园。6月13日,“砥砺奋进70年 高质量发展看惠民”主流媒体惠民采访团走进惠民魏氏庄园,一同探索这座“防御之城”的秘密。

  魏氏庄园航拍图

  来到魏氏庄园,记者看到大门两侧各树一根旗杆,不挂旗,据讲解员介绍,这是官职和权位的象征。中上端悬挂着升,升的中间刻有铜钱,四角上都雕刻有蝙蝠,取其“福在眼钱,步步高升”,升没有升到顶,是寄托主人家的官职还有继续高升的余地。最引人注意的是大门入口处挺立着一株大槐树,取意“门前有棵槐,不是招宝就是进财”,取财源广进的意思。另外槐树可以结槐子,与“怀子”谐音,也表达了主人希望人才两旺的美好愿望。

  走在庄园内,十米高的青砖墙,给人一种气势恢宏的感觉,历经100多年的风吹雨打,气势依旧不减,更像是在向人们讲解着过去的故事。记者看到,在城墙上面镶嵌了许多钉子,据说是当年庄主为了加固城墙而特地镶嵌的。庄园内的门框上面雕刻了形形色色的木雕,每一幅木雕都有各自的寓意,也都注入了庄主对家人的美好祝愿。

  庄园内装饰有形形色色的木雕

  讲解员介绍,魏氏家族是鲁北地区著名的望族,有六代二十余人曾在朝中做官,最高至正二品。在魏集村周围拥有三千多亩良田,并在华北地区开设多家钱庄、当铺,曾用“协和”、“协增”为商号,是集官僚、地主、商人三位一体的名门望族。魏氏庄园由树德堂、徙义堂、福寿堂三组建筑组成,建于清代,规模宏大,建筑精良,占地面积32543平方米,现有房屋近百间,距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其中树德堂最具特色,是清代武定府同知魏肇庆的私人宅邸,建于清光绪十六至十九年(公元1890-1893年),由宫廷营造社大师设计,经许多能工巧匠精心施工而成。庄园坐西朝东,气势恢宏,由住宅、广场、池塘、花园及祠堂构成。其特点是将军事防御功能的城垣建筑与中国传统的北京四合院式民居融为一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为了保护庄园主人,客厅东西各有暗道,东侧设计为壁橱式夹层,用于隐藏保镖,随时听候庄主暗号,破门而出;西侧则设计为一个高窗,顺有软梯通往墙外,在紧急情况下帮助主人逃往安全地带,这两项设计将孙子兵法的奥妙进行了充分展现,在今天看来也是相当的精妙。

  记者看到,第三院落北大厅院是由四座厢房和北大厅组成。北大厅面阔十一间,中间为五间正房,东西两侧各三间偏房,是按照当时一妻两妾的方式设计。北大厅院落为二层阁楼式建筑,在中间正房东侧小门里设一楼梯可直通阁楼,阁楼两侧山墙上辟门设吊桥与城墙连接,这样内外宅宛转相通,如遇不测,可方便主人逃生。此外,庄园设有磨坊院,并在磨坊院内地下埋有大量煤炭,储备大宗粮油,如遇战争或灾荒连年,城门关闭三年,也有足够的生活保障。

  内宅北大厅东西两端还设有吊桥,连接城墙顶部。从吊桥登上城垣俯看庄园,城垣建筑平面为矩形,在城垣的东南与西北角各设一突出墙体的碉堡,碉堡分为上、中、下三层。各层之间设石质传话孔,便于传递信息。城墙外部高10米,内墙高7米,内部地基整整高出3米,这是主人为了防御黄河水患而专门设计的,因为庄园往南不到5公里便是黄河河道。

  城墙内壁四周设13个供武装人员对外射击的壁龛,北部城墙女儿墙为锯齿状,最窄处仅容一人行走,体现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军事防御思想。站在城墙上方,眺望整个庄园,看到庄园的房子高矮不一,据说是当年庄园主人为了增强保密性而特地设计。魏氏庄园是多元文化的集合体,是传统建筑的精品,是兵学文化的典范,是民俗文化的瑰宝,是百年历史的见证。

  魏氏庄园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了高超的建筑艺术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随着近年维修、开发力度的加大,内部陈列的充实,庄园往日风采日渐呈现,成为人们感受鲁北民俗文化绚丽多彩的好场所。

责编:大众网·滨州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