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锐评丨问责滥用,咋成了基层“第一痛点”?

··

大众日报·新锐大众记者孙秀岭

  扶贫项目未开工建设,这位村支书该不该被“问责”?4月16日《大众日报》就兰陵县车辋村党支部书记张德国被问责一事进行了调查报道,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人们关注此事,不仅是对“问责村支书”的关切,更是对基层干部的关心。此前,媒体多次报道基层问责怪象,如4分钟内没接听巡查组电话“给予党内警告处分”,扶贫手册中写错两个标点符号被通报批评等,有的简单化问责甚至乱问责、错问责、问错责,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日前,《半月谈》盘点“基层减负十大痛点”,问责滥用排在了第一位。

  问责滥用,咋成了基层第一痛点?在扶贫、环保、维稳、招商、党建、乡村振兴的第一线,广大基层干部挥洒着汗水,也有着外人难以体会的艰辛。有的地方和部门搞“责任甩锅”,把问责作为推卸责任的“挡箭牌”,“问责科级以下干部较多,问责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较少;问责班子成员较多,问责主要领导较少;问责直接责任较多,问责领导责任较少”;一项工作,要接受省、市、县多项督查、不停督查、不停问责,若不分青红皂白,不分主客观缘由,动不动就挥舞问责大棒,“不知道什么时候问责就会降临自己头上”,基层干部如何轻装上阵?

  问责是为了尽责。种种问责泛化、简单化,以问责处分来推动工作的情况,让一些基层干部压力很大。干活有风险、不干活也有风险,基层干部可能会瞻前顾后、畏首畏尾、“身心俱疲”,直接影响了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少做少错,不做无错”,就可能“有问题推上去,请领导定夺”“你甩给我,我推给他”,都不想担责、都不想干活,大大降低了为民办事效率,失去了问责意义。

  问责是为了唤醒责任意识,激发担当精神,不能让基层干部辛苦又心苦。减轻基层“问责负担”,不是不要问责,或不能问责,而要坚持实事求是、依规依纪依法严肃问责、规范问责、精准问责、慎重问责,不能让该担责的干部免责,也不能让干事的干部“背锅”。

  4月1日,《人民日报》以“板子要打准问责促尽责”为题,对我省为基层减负,防止将“层层传导压力”变为“层层加码问责”的做法,进行了报道。避免问责滥用,重在“精准”,不能“为问责而问责”,不能“以问责代替整改”,有效解决问责不力和问责泛化简单化等问题。

  2019年被中央确定为“基层减负年”。不少基层干部呼吁,多一些正向的容错激励,少一些简单粗暴问责。把严管与厚爱结合起来,就要拿捏好问责与容错的尺度,不能让问责滥用伤害基层干部的心。尤其要健全完善容错免责机制,建立科学甄别机制,做好“三个区分开来”,放手让基层干部大干实干加油干。

责编:巩小龙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