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农业大学张铁成:让校园文明与高水平大学建设同向同行

··

  3月28日,山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暨全省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专委会2019年会在青岛举行。会上,山东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张铁成就山东农业大学文明校园创建工作进行了交流介绍。

  张铁成表示,多年来,通过精神文明建设凝人心、促发展,一直是山东农业大学坚守传承的亮点和特色,学校先后获评山东省文明单位和省级花园式单位,2017年11月,学校入选首批全国文明校园。

  总结山东农业大学文明校园创建的经验做法,可以凝练为三句话,就是“党建铸魂、文化铺底、思政着色”。

  一是党建铸魂。学校始终把党的建设贯穿文明创建全过程,凝聚起了全校同心同德、众志成城的发展合力。全面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议事规则严谨完善,领导班子团结和谐、坚强有力。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切实把好入口关、阵地关、维护关,划出底线和红线。落实党建工作重点任务,创新方式方法和载体平台。打造科教兴农、科教兴鲁党建品牌,一手抓党建、一手抓扶贫,先后选派3轮5批17名党员干部挂职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形成“五变”精准扶贫模式,获评全国社会扶贫先进集体。探索构建学院党委政治核心、院长行政负责、教授委员会学术决策“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工作经验被写入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并在全省高校推广,1个学院党委获评“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推进过硬党支部建设,坚持支部“三建”,把学生党支部建在专业或年级上,把教师党支部建在学科上,把管理服务党支部建在部门上,激活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1个党支部获评“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个党支部入选首批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持续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形成党风廉政“三三”式工作模式,营造“干部廉洁从业、教师廉洁从教、学生廉洁修身”的良好氛围,学校风清气正,充满发展正能量。

  二是文化铺底。在112年办学历程中,学校凝练了“学用结合、学以实为贵”“一只脚在校内,一只脚在校外”等办学理念,形成了“登高必自”的校训,铸就了“爱国爱校、质朴厚德、求真创新、实干奋进”为核心的农大精神。这些文化元素成为学校文明创建中的宝贵财富。

  学校制定文化建设纲要,确立建设文化强校名校的目标,形成“一个核心六大支撑”的建设体系,精神文化引领、学术文化主导、制度文化保障、行为文化示范、环境文化熏陶、特色文化提升,营造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浓厚氛围。为了推动文化由“虚”转“实”,学校积极打造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载体,让师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提升素养。例如,学校建立了校史馆,设计了展示学校国家教学成果特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登高台”,打造了彰显校史文化、农业文化的“行远路”,规划了拥有数千种观赏、绿化树种,面积超过30万平方米的校园绿地,启用了校园文化标牌系统,开设了齐鲁文化大讲坛,出版了《神农新篇》《耕读山农》《寻根山农》等文化丛书,推广了视觉形象识别系统,制作了形象宣传片《登高行远》,等等。2018年,学校拍摄发布了微电影《苹果从哪儿来》,讲述青年学生在山东农大寻梦、追梦并最终实现梦想的动人故事,诠释了青年学生“心目中大学的样子”。影片引发社会高度关注并入选了教育部原创文化精品推广计划。

  三是思政着色。学校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形成了“一二三四五六”的工作思路,即: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学生和教师两个重点,打造“三全”育人队伍,构建思政、专业、文化、实践“四位一体”德育体系,抓牢党建、组织、体系、考核、宣传五个方面综合保障,实施德育综合改革、重点马院建设、师德建设、辅导员能力提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校园文化实事等六项重点工程,底气足、腰杆硬地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入选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

  在学生层面,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完善“慕课N+4+3”混合式教学模式,打造青年学生真心喜爱的思政课程。深挖专业课程中的思政要素,很多农业课程上出了德育特色。突出实践在青年成长成才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在主题教育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增长知识才干、在劳动实践中磨炼意志品质、在社会实践中强化使命担当。实施“青马工程”,建设孔子学堂,依托共青团组织和宣传文化阵地,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选树学生身边的榜样,先后涌现出全国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谢思惠、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孙文强、“赢在江西”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冠军刘军等一系列青年先优。打造全员育人队伍,全体校领导和处级干部带头,668名教职员工担任了819个非毕业班级兼职班主任,实现了非毕业班级班主任配备率100%。发挥校友和“五老”队伍的育人作用,开设校友大讲堂,开展院士回母校活动,杰出校友、全国最高科技奖获得者李振声院士带头与青年学生谈人生、谈理想。抓牢网络思政,用好网上党校,建立红色新媒体平台,组建网络评论员队伍,建强易班工作体系,把主题教育“搬”到网上,让网上声音“传”到网下,牢牢把握网络阵地主导权。学校官方微博、微信影响力排名国内同类高校前列。

  在教师层面,党员干部带头践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在全校形成鲜明导向。完善教师资格准入、评聘和考核机制,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明确师德考核标准,将“学术无禁区、课堂有纪律”作为重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组织新入职教师宣誓,开展定期培训,推举师德标兵、教学先锋、学生心目中的优秀教师,广泛宣传中国现代小麦栽培学奠基人、齐鲁时代楷模余松烈,坚持从教70年、齐鲁最美教师束怀瑞,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于振文团队,全国师德标兵王振林,山东省十大师德标兵陈学森、十大孝星姜寿庆、十大最美书香家庭吴澎家庭等校内优秀教师生动事迹,让大家有标杆、有方向、有劲头。健全师德评价体系,引入学校、教师、学生、社会共同参与,建立“家长监督员”制度。聚焦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提升,每年拿出百万元专项资金作为新教师听课补助,助力他们站稳三尺讲台。实施“青蓝工程”,发挥老同志、骨干教师“传帮带”作用,用成熟的教学经验和丰富的人生阅历滋养青年教师心灵。

  文明创建活动的广泛、深入开展,为学校改革发展增添了强大动力。近年来,学校先后在黄三角农高区、青岛西海岸建立了国际现代农业科教基地和未来农业研究院;主持或参与获得18项国家科技奖;农林学科连续四年位列全球顶尖学科200强;获评首批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以及德耀齐鲁道德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教师队伍中涌现出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余松烈、于振文这样的“师生接力”,束怀瑞院士登上了央视《大家》栏目;青年学生中涌现出了带领农民创大业、获得互联网+全国大赛金奖的“月季王子”邓应龙团队,35年如一日服务群众的学雷锋家电维修服务队荣膺全国最佳学生社团,等等。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科技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持续对学校办学成绩进行了报道。2018年,学校又召开了“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助力新旧动能转换”新闻发布会,70余家媒体集中进校采访,学校美誉度和社会影响力持续提升。

责编:靳莉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