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委员杜泽逊:培养新时代国学大师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

··

  大众网·海报新闻济南2月15日讯(记者 樊思思)2月15日下午,山东省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举行大会发言,14位委员围绕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海洋强省建设、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改革等主题作大会发言。省政协委员、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杜泽逊在发言时,针对如何培养新时代的国学大师的问题,提出了在各大学办小规模的“国学人才培养班”、从中小学抓起培养人才源等建议。

  杜泽逊认为,培养新时代国学大师,是忠实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20世纪初,山东省出现过若干大师级人物:聊城傅斯年、鱼台屈万里、栖霞牟宗三、临清季羡林、曲阜孔德成、日照王献唐、平原任继愈、临邑邓广铭、荣成张政烺等,都是响当当的领军人物。目前,他们的弟子、再传弟子活跃在传统学科的各个领域,这是其他省份很难比肩的。

  怎样把这些大师的学问传承下来,并且适应新时代,培养出新的国学大师呢?杜泽逊认为,新时代国学大师必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必须在学术上具有顶尖水平,具有一流的创新能力。这个一流,至少要做到对传统文化的核心载体“十三经”“二十四史”、诸子百家、古典诗词散文等,有独立的阅读、讲解、注释和考证能力。也就是说,对那些传统经典,在没有注解标点的情况下,能够读得懂、弄得通、讲得明。请问在山东省国学教师当中,这样的人才有多少?据我了解,为数不多。有的先生讲起话来引经据典,滔滔不绝,但使用的书本都是别人整理好、注解好,甚至是翻译成现代汉语的。那么,都想使用现成的注释本,谁来完成原始性工作呢?中国古书经过标点注释的仅仅是冰山一角,绝大部分沉睡在图书馆、博物馆里。大家呼唤数字化,放在网上,方便查找。这当然十分重要,但是请问,没有经过注解,放在网上能看得懂吗?所以,我们必须正视在中国传统文化领域缺少高端人才的现实。再不正视,就会出现人才断层,到那时,浮在表面的国学爱好者到处都是,顶尖水平的国学专家一将难求。那样的文化繁荣只能说是表面繁荣,没有持久性,也不能代表我们这个时代的水平。

  培养新时代国学人才,杜泽逊主张,不能搞群众运动一窝蜂,可以在山东省各大学办小规模的“国学人才培养班”。这样的国学班目前在山东大学和曲阜师大有。山大的叫“尼山学堂”,课程以中国传统经典为主,聘请国内知名教授来讲课,一字一字讲,一句一句讲,论文也请教授一对一指导。从2012年到现在,已招收7届,通过严格考试选拔。这些学生毕业后,大部分被推荐到北大、清华、复旦等名校,跟名师读研,可以预见将来必出一批名家。希望山东省专题研究,支持省内有条件的大学办这样的小型国学班。从大学招生环节就要制定特殊政策,把那些有专长的学生吸收进来,接受系统培养。

  再往前延伸,这些学生来源于哪里?杜泽逊认为还应从中小学抓起。人才培养有自身规律,在这个问题上要尊重规律,要有耐心,长期坚持。季羡林先生是在济南成长起来的国学大师,他在济南读书八年,每天放学后要上两个业余班,一是外语,二是古文。他后来成为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与少时打下的深厚基础密不可分。我们应当把季先生的经验吸收到青少年人才培养中。目前,语文、历史、思政课里面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很多,但受应试教育影响,重知识轻思想、重分数轻体验,致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价值观、精神和审美被淡化了,对此应予重视和改进。

  同时,各级党委、政府也应转变观念,既重视有形的科技生产力,又要重视无形的文化。一个巨人必须是掌握物质财富和文化财富两种财富的富翁,真正的强国一定是经济科技强国和文化强国的完美统一。山东是儒家文化发祥地,应当提出创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示范省”的目标,成为国学高端人才培养的排头兵。建议成立山东省国学人才培养教学指导专家委员会,减少行政干预,负责制定高端国学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解决开什么课和用什么教材的问题,负责教师的遴选工作,评选优秀教师和精品课程。造就和文化大国相匹配的足够数量的国学大师,是巨大的工程,需要我们做长期艰苦细致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

责编:吕原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