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618张抗战照片留在中国,法国小伙马库斯:我不是英雄
··
法国小伙马库斯·德雷特斯回国了,他把外祖父罗杰·皮埃尔·劳伦斯拍摄的618张中国抗战历史照片,留在了中国。
这些照片,曾经被遗忘在车库中。马库斯偶然发现,并让它们重见天日。目前,618张照片已由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接收,并等待相关部门的鉴定结果。
马库斯和朋友士杰、钟灏松,并没有停下脚步,三人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抗战真实历史的计划,正一步步展开。
“我想让全世界都了解这段真实的历史。我外祖父是英雄,抗战中的中国人民是英雄。”但马库斯却一直强调,“我不是英雄,这不是一次个人英雄主义行动。”
尘封的家族痛苦回忆
从2月15日抵京到2月22日离京,马库斯这次中国行,历时一周。“法国小伙想捐赠中国抗战历史照片”的新闻热度,是一点点上升的,在他即将回国时,接近高潮。这与凯文·埃尔(捐赠抗战历史相册的美国友人)持续几个月热度的中国行,迥然不同。马库斯、士杰、钟灏松,从上海途经济南,在2月21日13点27分回到北京南站,现场接站的,只有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
“我们不想太高调,照片还要等待鉴定,捐赠程序才走到一半。”钟灏松说,心里的石头只落下半块。在整个行程中,马库斯的妈妈西尔维·劳伦斯·德雷特斯始终保持着与三人的联系。西尔维提醒三人:“如果把这次捐赠,当成一次个人英雄主义行动,那就不要做了。”
马库斯和士杰,这两个法国年轻人都告诉记者,在法国的教科书中,有关于二战的描述,有记录纳粹的暴行。普通法国人会谈论珍珠港事件,会聊起投在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但是,对发生在中国的抗战历史,几乎一无所知。
在马库斯家里,关于外祖父劳伦斯在中国抗战时期的经历,好像被刻意抹掉一样,极少有人提及。劳伦斯1993年离世,马库斯1998年出生。从小,他就没有听过家里人聊起外祖父在中国的故事。
直到2021年,马库斯无意中在家里的车库,发现被保存在防水袋里的照片。这些黑白照片,数量庞大。很多照片的背面,都有清晰的笔记——那是外祖父劳伦斯亲笔留下的备注。
他把照片拿给妈妈西尔维看,西尔维才打开了一段尘封的痛苦回忆。劳伦斯20世纪30年代生活在中国上海,他在上海结婚,几个孩子在上海成长,和中国孩子一起上学读书。爱好摄影的劳伦斯,用镜头记录着他在上海的点点滴滴。但侵华日军打破了他们短暂的宁静生活。劳伦斯一家和中国人一样,被战争暴行摧残。劳伦斯的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分别因日军暴行,在中国和越南离世。还有一个至今健在的大儿子,也因日军暴行而精神失常。
马库斯说,有些照片记录着残破的肢体,有些照片甚至带着血迹。因为当时外祖父使用的是无法变焦的定焦相机,所以记录日军暴行,他是冒着生命危险贴近现场,一张张拍摄下来的。“有的照片,能看出来外祖父和当年的抗日部队,关系非常好。我看完照片,听妈妈讲完这段真实历史,才真正了解外祖父,我觉得他是一个英雄。”
行程自费,捐赠不图名利
外祖父的照片和故事,让马库斯第一次接触到中国抗战的历史。这个27岁的年轻人,在法国教育机构教授英语。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曾在法国驻成都总领事馆工作的士杰。
“我在中国毕业,找到工作,生活了7年。”这7年,让士杰对中国抗战有所了解,但当他看到马库斯手里的照片,还是难以置信,“我想报答中国的恩情,想让全世界知道(照片里记录的)历史,有多黑暗,多悲惨。”
士杰找到在成都工作时认识的中国好友钟灏松。于是,三个90后,马库斯、士杰、钟灏松通过互联网,开始交流捐赠照片的事宜。2024年5月,三人联名在中国的社交媒体账号上,发布照片、讲述故事。捐赠事宜,在小范围内发酵。
2025年2月15日,三人在首都国际机场相聚。钟灏松说:“这也是我们三个,第一次在线下见面。”他们在北京接受了媒体的采访,马库斯戴着手套小心翼翼地展示着老照片。“法国小伙想捐赠中国抗战历史照片”也在那一天渐渐有了热度。
2月18日深夜,三人抵达上海。此后几天,马库斯在上海的外白渡桥、南京路、淮海路、龙华寺等地,寻访外祖父所拍照片在现实中的印迹。在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马库斯拿着老照片,仔细比对。看着满墙的弹孔,马库斯沉默良久,声音颤抖。“有机会发现更多我们不知道的事。就感觉而言,非常令人难过。显然,我们无法用语言来形容这些事。”
这种无以言表的复杂感情,既有对日军暴行的愤怒,也有对外祖父经历的震撼。参观结束时,三人联名在留言簿上用中文写下:“我们会告诉全世界,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马库斯一遍又一遍被问到“是否在效仿凯文·埃尔”。他坚定地回应:“我跟凯文·埃尔完全不一样,我们家族是真实的亲历者。”
“我们这次行程完全自费,不是为了任何利益。” 钟灏松说,三人拒绝商业合作,甚至从抵达北京那一刻起,就拒绝直播。“我们不想直播。首先,捐赠还没有最终完成。其次,亲历那段历史的马库斯大舅舅还在世。不能拿他家族的痛苦回忆,换取任何利益。”
三人将重新清点过的618张照片,交给了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等待鉴定结果。马库斯说:“照片交接之后,感觉轻松了一些。”
想下次能逛故宫、登长城
从北京首都机场启程回国时,马库斯说:“希望下一次再相聚,是正式捐赠的时刻。”离开中国时,马库斯随身带着一张合影,那是2月16日,他和士杰、钟灏松在天安门广场的留影,是他此行最喜欢的一张照片。“因为新中国是在天安门广场宣布成立的。”
他还说,会像外祖父劳伦斯那样热爱中国。小时候,他曾到法国华人学校学习过汉语。2013年,痴迷中国功夫的他,还到西安等地学习过武术。他延续着家族与中国近一个世纪的渊源。
此次行程,脚步匆匆。在北京,马库斯的时间非常有限,除了天安门,他还带着老照片,去了颐和园。原先,他只知道外祖父在中国的居住地是上海。但落地北京之后,重新翻看照片,他发现外祖父到过北京,还在颐和园留影。路过CBD的时候,马库斯仰望着鳞次栉比的大厦,感叹:“北京真大啊,法国没有这样的城市。”北京,既有古都文明,又有现代气质。马库斯很想再来中国,重访北京。“想逛故宫,想登长城。”
从北京去上海的路途,马库斯体验了中国高铁的速度。“火车站就像机场,法国的高铁没有这么快、这么多设备。对我来说这很神奇,而对我的中国朋友,这很平常。”在上海外滩,马库斯只有20分钟欣赏风景,但繁华尽收眼底。“带着全新的视角来到上海,我感到非常荣幸”。
马库斯这次返回法国,除了照看生病的妈妈,还筹划利用手里的电子版照片,进行书籍出版、巡回展览等工作。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士杰说,捐赠照片只是第一步,“更难的是把这段历史,告诉全世界。”
“这些照片对我和我的家人很重要,但它们属于中国,我们需要让这段真实的记忆回到中国。”从2021年偶然发现老照片到现在,这一路走来,马库斯意识到,世界上还有很多人,对中国的抗战历史缺乏了解,“我希望通过这些影像,让更多人了解真相,让这段历史不被遗忘。”
北京日报记者 孙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