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届国际络病学大会在沪召开 共探中医药防治慢病新路径

··

  海报新闻记者 刘敬怡 上海报道

  2月22日,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第二十一届国际络病学大会”主论坛在上海召开。大会以“传承、创新、开放、融合”为主题,来自全球十余个国家的专家学者齐聚黄浦江畔,同步设立3600余个国内外视频分会场,吸引3万余名专业人士参与,线上直播观看量突破千万人次。

会议现场

  “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教授在会上致辞时指出,络病理论体系的完善和通络药物的临床研究,标志着中医药现代化迈入新阶段。

  “络病学是中医学术传承创新的典范。”中华中医药学会会长于文明表示,该理论为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等重大疾病防治提供了新思路。

  络病学:中医药理论的创新典范

  络病学是中医学的独特分支,以研究人体“络脉”系统的病理变化为核心。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以岭作为学科奠基人,带领团队历经40余年研究,在传承古人络病理论的基础上,系统构建了“络病证治”“脉络学说”和“气络学说”三大理论体系,形成了从基础到临床的完整学科框架,被誉为“中医药传承创新的里程碑”。

  吴以岭团队通过络病理论指导研发的“通心络胶囊”“参松养心胶囊”等创新中药,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取得显著疗效,相关研究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JAMA》,成为中医药现代化的标志性成果。

  络病学的临床应用:多领域突破性进展

  本届大会上,多位知名院士专家作主旨报告,专家们重点分享了络病理论在慢病防治中的实践成果。

  心脑血管疾病方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杨跃进教授解读了《冠心病从循证到规范管理》,强调通心络胶囊基于JAMA循证研究,显著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率,并被纳入中国冠心病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董强教授就缺血性脑卒中中西医治疗新进展作报告。

  精神与神经疾病方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定医院贾竑晓教授针对抑郁失眠的中西医治疗新进展作报告。如抑郁症的中西结合诊断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式,首先根据西医诊断标准确定抑郁症的辨病诊断,在此基础上,运用中医审证求机、辨证分型方法进行辨证诊断。中医方面辨病诊断参照《中医内科学》《抑郁症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等在临床工作中进行辨证。

  此外,在本届大会上,以岭药业首次提出“通络养生八字经”——“通络、养精、动形、静神”,融合传统养生智慧,为人们提供全面的身心健康调养方案,帮助现代人在繁忙与压力中寻得健康的平衡。

  本次大会还启动了“络学菁英医师计划”,旨在培养中医药领域的高端人才,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为全球慢病防治贡献中国智慧。

  

责编:吴军林
审签:魏 鹏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