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道中东太平洋进入拉尼娜状态 何为拉尼娜?会如何影响我国?一文详解

··

  据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最新海温监测结果显示,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已进入拉尼娜状态,预计春季中后期将会减弱。什么是拉尼娜?它是怎么形成的?拉尼娜究竟会如何影响我国甚至全球天气?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 顾薇:拉尼娜,简单地说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表面温度持续偏冷的一种现象,又被称“反厄尔尼诺”。在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冷的拉尼娜现象和海温偏暖的厄尔尼诺现象二者往往是循环交替出现的,一般一个循环周期在2—7年左右。可以说,拉尼娜现象是热带大气环流和海洋相互作用产生的直接结果。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 顾薇:热带地区盛行偏东风,也就是信风。当偏东信风加强,会把赤道中东太平洋表面被太阳晒热的海水吹向了太平洋西部,使得太平洋中东部冷水上翻、西部暖水堆积,就形成了拉尼娜现象。虽然拉尼娜是指热带地区海洋大气的波动现象,但这种信号会通过多种途径传播,引发全球不同地区的气候异常,并可能导致一些气象灾害的发生。具体来说,当拉尼娜现象发生之后,印度、澳大利亚东部、巴西东北部等地降水增多,可能出现洪涝灾害;南美西岸附近、东亚南部、非洲中部、美国东南部等地降水减少,容易出现比较持续的气象干旱。这些气候异常可能会对农业生产、水资源管理、能源供应和调配等方面造成明显的影响,需要社会采取积极措施来应对这种挑战。

  今冬我国降水偏少 拉尼娜将持续整个春季

  今年冬天,我国东部地区降水偏少八成以上,这种明显偏少是否与拉尼娜直接相关呢?拉尼娜预计会持续到什么时候?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 顾薇:冬季以来,全国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超50%。偏少最明显的是我国南方地区,其中江苏、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等地偏少八成以上,尤其是福建、广东、广西是1961年以来同期最少。拉尼娜是导致目前南方降水偏少的重要原因。拉尼娜会通过热动力过程激发大气中的相关波动,改变西北太平洋地区的环流形势,使得由西北太平洋向我国南方地区的暖湿气流大大减少,造成降水持续偏少的现象。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 顾薇:根据监测和分析,目前的拉尼娜状态维持时间相对较短,预计会再维持1—2个月,3、4月份就会结束。不过大量的研究都显示拉尼娜的影响往往会有滞后,对后面至少1—2个季节的气候产生比较明显的影响。就目前拉尼娜对我国南方地区的影响来说,在接下来的整个春季3—5月继续维持的可能性比较大。

  1950年来我国共出现20个“拉尼娜”年

  中国气象局的综合数据分析表明,根据我国气象标准,当海温监测关键区域,3个月滑动平均海表温度低于气候平均态0.5℃时,即进入拉尼娜状态,持续5个月以上即形成一次拉尼娜事件,1950年以来我国共出现了20个“拉尼娜”年。

  人们观察到,每隔2至7年,赤道附近太平洋上的偏东信风会突然增强,强劲东风吹拂下,赤道东太平洋表层的暖海水被推向太平洋西部堆积形成异常偏暖的暖区,而赤道东太平洋深层的冰冷水大量上涌补充,导致这一带海水温度异常偏低。

  “拉尼娜”现象的出现,让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两端海区冷的更冷,暖的更暖。东部海温低,多干燥晴朗天气;西部海温高,降水更多更频繁。就这样,通过海洋影响大气,并给热带太平洋及其附近地区带来干旱、暴雨等灾害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甚至会间接影响到全球其他地区的天气气候并引发气候灾害。因此“拉尼娜”和与它相反的“厄尔尼诺”,一起被认定是气候系统年际气候变化中的最强信号。

  对我国而言,拉尼娜事件的影响更加复杂、多样。当拉尼娜事件发生时,海洋上热带气旋可能数量偏多,冬季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气温偏低的概率比较高。此外,在多数拉尼娜事件次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易偏北,夏季雨带偏北,我国容易出现“南旱北涝”格局。

  据了解,1950年以来,我国共出现20个“拉尼娜”年,其中有17年我国冬季平均气温偏低。不过在全球变暖越发明显的大趋势下,近年来我国冬天也出现偏暖的情况。其中2021年和2022年不仅冬季暖,全年气温都明显偏暖,分别是有1961年完整观测记录以来第三暖和第四暖的年份。目前冬天已近尾声,今年冬季到底偏暖还是偏冷,还需要等到3月份才能通过气象数据作出判断。(央视新闻)

  

责编:石慧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