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回家的方向丨自驾1800公里跨越大半个中国,22年回乡路上见证城乡巨变

··

  编者按:

  春运,让“流动的中国”无比真实、鲜活;春节,让人们根植于心底的那份归属感愈发强烈、清晰。有人早早启程,鼓鼓的行囊里装满对故乡的思念;有人离家上岗,坚守在机场、车站、海关,为更多人的回家路保驾护航。无论南来北往,无论身在何方,人们心中有一个共同的方向:家。2025蛇年春节到来之际,海报新闻特别策划推出“2025·回家的方向”系列报道,记录春运中普通人的故事,在千百年来不变的回家主题中,见证如春笋般节节拔高的幸福。

  海报新闻首席记者 陈洋洋 记者 黄晓荣 实习生 李金津 报道

  1800公里,从山东济南到广东韶关,是李辉贤每年春节自驾回家的必行之路。22年来,李辉贤从独自一人驾车到一家四口同车回乡,从研究纸质地图到使用智能导航,生活条件变得越来越好,不变的是回家的方向。汽车轮下的这条“回家路”,见证了一个小家庭的成长,也见证着中国大地的巨变。

  自驾1800公里

  一路向南,跨越大半个中国回家

  “出发!回家!”2025年1月22日下午1点,李辉贤一家四口贴好春联,将后备箱装满山东特产,从济南出发,赶往广东韶关老家过年。

  这是李辉贤自驾回乡的第22年了。

  1997年,李辉贤从广东韶关考入山东大学,从此与济南结下不解之缘。

  2002年,大学毕业后,李辉贤留在济南就业,购入人生第一辆小轿车,自此开启了自驾返乡的模式。“那时高速路比较少,要走很多国道和县道,个别道路坑坑洼洼,我一个人全程开26小时,累了就在服务区睡一会。”他回忆道。

  2003年,李辉贤的大儿子出生,2009年女儿降生,这条春运归乡路逐渐成为一家四口的“移动课堂”。

  一路上,李辉贤喜欢四处转转看看,也习惯了自己研究路线。20多年来,他从研究纸质地图到用上智能导航,方向盘也从他手中交到了儿子手里,今年,他依然选择“DIY路线”。

  1月22日晚上7点,李辉贤先带孩子们到妻子娘家江苏徐州探亲,住宿一晚后,一家人继续出发,一路向南直奔广东。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他告诉记者,一家人每年会刻意选择不同路线——京港澳高速、济广高速、大广高速等,一路向南途中,他特意拐弯停留,带家人游览过安徽合肥的徽派建筑、江西瑞金的红色景点、湖北武汉的黄鹤楼、陕西西安的兵马俑等著名景点,以及沿途各省、市级博物馆、史志馆等。

  1月23日,归乡途中,李辉贤一家路过江西瑞金、定南客家古城等地,一家人途中游览并住宿一晚,继续向韶关前进。

  “从前我一个人开车回家时,总是只顾赶路,后来有了孩子就想带他们‘看遍万里山河’,感受祖国的美。”李辉贤笑道,20多年,归乡的车轮驶过30多座城市,孩子们在一路交替的风景中逐渐“读懂”中国。

  归乡路上见证巨变

  一座座城市“拔节长高”,服务区变“景点”

  “这条春节归乡路,我这么多年来回跑了8万多公里。”李辉贤感慨,22年的归乡路,一路见证的祖国变化太大了。

  “20多年前,私家车没有这么多,春节前,大多数人选择乘火车返乡,或者骑摩托车返乡。”今年返乡路上,李辉贤发现,如今,返乡的私家车越来越多,从前的“摩托大军”也消失不见了。

  跨越大半个中国,一路向南,这20年来,沿途城市的“扩张”更让他惊叹:“20年前有时穿城只要20分钟,现在两小时都难!”与之相应的是城市的飞速发展,他眼看着济南、长沙、武汉等地的高楼拔地而起,车流从稀疏到拥堵,年货越来越丰富,酒店越来越高档。

  一路前行,李辉贤发现,各城市的服务区也从“歇脚点”变成了一个个特色“小城缩影”。

  “早年的许多服务区只有厕所、加油站,吃饭也以接热水、冲泡面为主。现在服务区里啥都有,能逛博物馆、吃地方菜、购物,有的地方还能看民俗演出、看电影。”李辉贤对服务区的变迁感触尤深。

  今年返乡途中,江西景德镇服务区的青花瓷展、江苏阳澄湖服务区的园林景观让他驻足良久,“这里浓缩了地域文化,是我们旅途中的‘第二景点’。”李辉贤说,一些特色服务区成了“旅游区”,听说有的人能在服务区玩8个小时。

  变化背后是经济的飞速发展,基础设施得以迅速提升。李辉贤记得,2003年轮胎在一条小道上爆裂,自己深夜被困郊外数小时。如今,高速公路网贯通南北,加油站、维修点星罗棋布,“爆胎?在手机上点一点,救援很快就到。”

  数据印证着他的感受:中国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从2001年的1.9万公里跃升至2025年的超过18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一;服务区数量呈数倍增长;全国已有超5800个高速公路服务区安装充电桩,覆盖率达到97%。“车轮上的民生”正让归途愈发从容。

  家乡换新颜

  土坯房升级为三层小楼,生活越来越富裕

  “到家了!”1月24日下午,经过一路50多个小时的奔波,李辉贤一家四口终于抵达广东韶关老家。80多岁的老母亲早已等在门口。

  和往年一样,李辉贤从后备箱卸下山东大葱、潍坊萝卜送给亲人;走进厨房,老母亲早已做好客家酿豆腐,一家人高高兴兴团聚。

  2025年除夕夜,李辉贤和亲人举杯欢庆,四代同堂围坐守岁,准备迎接新的一年。

  “22年春运路,我们一路见证了中国城乡的巨变,我们自己的小家庭也越过越好。”李辉贤笑着说。

  22年来,李辉贤归乡开的汽车,从低档逐渐换成中档、高档。一辆辆新车,一次次归乡旅途,儿女也一年年长大。前几年,儿子考入山东大学和父亲成为校友;今年春节前,又收到了儿子从山东大学到北京大学直博的通知书。

  往年,1800公里回乡路大多由李辉贤开车,儿子在一旁帮着看地图,陪聊天。今年,儿子已从副驾驶“学徒”成长为主力司机,李辉贤对儿子也越来越放心。

  “我老家的泥巴路变成沥青道,土坯房升级为三层小楼,村里垃圾日日清运,光伏板在屋顶闪着银光。”李辉贤笑着说,韶关老家的村子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富裕。

  2025年春运,全国预计90亿人次踏上旅途,自驾出行预计达到72亿人次,高速公路车流量单日峰值或创历史新高。

  李辉贤一家的故事,是亿万中国人“回家”的缩影。从摩托车大军到自驾车流,从绿皮火车到“八纵八横”高铁网,从纸质地图到智能导航,变的是交通工具,不变的是对团圆的渴望;变的是城乡面貌,不变的是家国情怀。

  2025年春运,是中国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运。新年景、新起点、新活力,春运路上,是一个个生机勃勃、活力满满的中国故事。

  

责编:孙翔
审签:马震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