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丨高跷届顶流“酸妮儿”走红两年后:戏服内外的不同人生
··
海报新闻记者 张旭 首席记者 张稳 潍坊报道
乌黑的大辫子、青白色的长裙,手捏紫色手帕、脚踩1.4米的高跷,恰逢春节,济南“酸妮儿”又回来了。
“酸妮儿”是济南西关高跷队的经典角色,2023年春节期间,“酸妮儿”首次在济南街头亮相,便受到大批市民的喜爱。其扭捏却又不做作的踩高跷表演视频,也迅速在网络爆红,被无数网友亲切地称为:虎背熊腰又风情万种、膀大腰圆又俏皮可爱。
居高不下的热度,让“酸妮儿”的表演者韩义受到了大量网友关注。其社交账号的粉丝,从走红前的200多人迅速涨到了20多万,其发布的关于“酸妮儿”的视频,播放量动辄就高达两三千万。
这种热度一直持续到了现在,尤其是农历腊月和正月。看高跷过大年,是包括济南在内的很多地方过春节的习俗。刚进入腊月,就有不少网友在韩义的社交账号下留言,询问何时能见到“酸妮儿”。
实际上,韩义只有在过年期间才会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一年中的大多数时间,在脱下戏服后,他就像是消失了一样,隐匿在人群里。
“酸妮儿”去干什么了,为什么不经常露面了?春节前夕,在即将开始繁忙的表演周期之前,海报新闻专访了韩义,听他讲述了这两年来韩义和“酸妮儿”的故事。
脱下戏服后的隐匿人生
“酸妮儿”是“女旦”,在济南方言里,“酸”是一种撒娇害羞的姿态。不过,扮演者韩义却是个标准的大男孩。
1999年出生的韩义是地地道道的济南人,四五岁时就接触到了高跷,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此,父亲还专门给他打了一副高跷,为他以后表演高跷埋下了“火种”。2022年春节,韩义加入了济南西关高跷队,正式开始了高跷的训练和表演。
不过,韩义的主业并不是踩高跷,而是一名书法老师,这也是他在大学时学习的专业。
2025年1月21日,距离过年还有一周,记者在山东寿光见到了韩义。他在这里开了一间书法培训班,教上百个孩子学习书法。算上他,培训班里一共只有两位老师。
见到韩义时,他刚刚结束上午的教学,正在辅导班里的孩子写作业。每到周末和寒暑假,他就会变得格外忙碌。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其余大部分时间都在上课——这就是他“消失”期间在做的事。
第一次见到脱下戏服后的韩义,记者完全无法想象他就是“酸妮儿”的扮演者,这与女性形象差别也太大了。用韩义的话说:“一个男生要扮演好一个女生,挑战性是极大的,尤其是像我这个身材。”
问起学习踩高跷的原因,韩义和记者说了一个字,“瘾”。韩义告诉记者,他从小就比较喜欢敲鼓、舞龙这一类的东西,尤其是踩高跷,更是从小就有浓厚的兴趣。
虽然开始高跷表演的时间并不长,但韩义扮演的“酸妮儿”婀娜多姿,加上表演有趣幽默,眼神动作准确到位,在表演时总能引得路人驻足观看和阵阵欢呼。
韩义告诉记者,学习踩高跷主要分为两部分,走和扭。“走,需要掌握平衡,这个过程需要自己慢慢克服困难去练。扭,每个角色走路的姿态都不一样,这就需要听取很多前辈的意见,当然更重要的是得有自己的理解,比如要去诠释‘酸妮儿’这个角色,就要剖析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再加上自己的生活阅历,这个过程是比较复杂的。”
韩义说,踩高跷,从不会到会,其实最关键的是,能不能把角色给演活了。他告诉记者,“酸妮儿”的走路姿态,其实在这两年已经定好了基调,他现在的练习重点,在于对生活的积累。“我观察到了什么?我能带给这个角色什么?每年都要让观众看到不一样的酸妞,第一年看到是娇羞的,去年是暴躁的,今年我演她的另外一面,做作。”
火了的“酸妮儿”
身穿青白色长裙的“酸妮儿”,脚踩1.4米的高跷,捏着手绢和队友嬉戏,只见“她”时而撩裙子,时而咬手指,时而咬手绢,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尽显风情。
演出时,“酸妮儿”的很多动作都是韩义即兴做出的。他告诉记者,“根据观众现场给出的反应,做出一些动作,往往更真实,越真实的东西,越容易被大众接受。”
而这也是“酸妮儿”这个角色的灵魂,和她受到这么多观众喜爱的原因。“接地气,互动性高。大家看了之后,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总觉得这个人好像在哪里见过。”
为了让“酸妮儿”这个角色更形象,更接地气,韩义参照了很多影视剧角色以及戏曲京剧里的彩旦,他还专门去做了美甲。采访时,记者注意到,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春节表演,韩义刚刚做了粉色的美甲。
同时,上大学时,韩义曾经创办过话剧社团,有过话剧表演的经历,也从事过小品创作。这些都让韩义在演绎“酸妮儿”时,更加的得心应手。“我是属于上了舞台会疯的那种人,人越多,观众的呼声越高,越兴奋。”
一个男孩子,扮演一个女性角色,会有压力吗?韩义给出的答案是:完全没有。“因为我从小学开始,就参加学校里的各种晚会,扮演过很多角色,对我来说,只不过是载体不一样,话剧也好,高跷也好,都是一样的。”
从2023年春节期间开始,两年来,韩义已经表演了近300场“酸妮儿”。
其实,2023年春节前,济南西关高跷队在绿地中心演出,那才是韩义带着“酸妮儿”第一次亮相。没几天,“酸妮儿”就火遍了济南,火到了网络。
火到了什么程度呢?“演出结束之后,现场还被围得水泄不通,来合影的,来拍视频的,来送东西的,络绎不绝。我身边必须要有其他队员帮忙,才能够出去。”短短几天时间,韩义的社交账号就涨了十万粉丝。发布的关于“酸妮儿”的视频,播放量动辄就高达两三千万。
很多亲朋好友给他发来信息,“天哪,那是你呀,怎么那么厉害!”不过,真正熟悉他的人倒是并不那么意外,在他们的印象中,韩义就是这样的人。
这种火的程度,也大大出乎了他和队友们的预料。“没有人会想到,一个从事高跷表演的人,能得到这么多人的喜欢,拥有这么多的粉丝。”
韩义说,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高跷,他和队友们都非常高兴。“通过我们的演出,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项非遗传承。很多人开始喜欢高跷,也有很多人开始从事这个行业。我们出现的目的,就是为市民们带来欢乐。”
突然走红给韩义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但也仅限于在高跷表演上。“因为大家都知道‘酸妮儿’了,都喜欢上‘酸妮儿’,最大的想法,还是能在下一次的表演当中,对得起观众这么大的期盼。”
而在日常生活中,他说倒是没有什么压力。“我平时也不怎么直播,在网络上也不活跃,还是本本分分地从事书法教学的工作。”
有人喜欢,自然也就有人不喜欢,随着在网络中的走红,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不好的留言和评论。
对于这些,韩义倒是很坦然。“没有太大的压力,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不可能做到让所有人都满意。”当然,这些评论和留言,他也只有在演出彻底结束的时候才有时间去看。
热爱,就不会觉得辛苦
每年的春节期间,尤其是正月初一到十五,都是韩义最忙的时间。
每天凌晨4点,他就要起来化妆。打粉底、涂腮红、画眼线、抹嘴唇,一气呵成。5点左右赶到高跷队,给其他队员化妆。7点坐大巴车出发,开始一天的演出。一场表演40分钟,平均一天要表演七八场,一直到晚上七八点才能结束。“其实我们过年期间平均睡眠只有四五个小时,很多时候我们都没有办法在家里过年。”
记者询问,会不会觉得特别辛苦。韩义脱口而出:很充实。“我能感受到快乐,能给大家带来快乐,我就会觉得很充实,热爱就不会感到辛苦,我们所有的人都是这样。”
这样高频次的表演,会一直持续到农历二月初二,从那之后,大部分时间,韩义就像消失了一样,隐匿在人群里,成为一名书法老师。“我不会觉得,流量来了,就一定要怎么样。我还是之前的我,做好一名书法老师,教好学生。”
韩义坦言,他也想尝试往互联网方向发展,只是还没有想好该如何去做,所以他不会轻易去尝试。“走一步看一步吧,如果有机会就去做,没有机会也不刻意去强求。现在我的重心不在互联网,还是书法教学,今年我打算在济南再开一个书法班。”
记者注意到,就在采访韩义的前两天,他刚刚受邀到德州进行了一场直播带货。韩义说,其实,早在2023年,就有不少商家邀请他直播带货,但他没有轻易尝试,直到2024年才尝试了三四场。“我不是靠这个去谋生。我首先要考虑货品的质量以及性价比,我会很严格去考察,做很多功课。所以虽然找我的商家很多,但我选择的很少。”
不过,韩义说,今年他会更多地在互联网上做一些尝试。“前两年,大家了解的是高跷上的‘酸妮儿’,对于我本人了解的不是那么多。接下来的一年,我会慢慢去经营社交账号,让大家对韩义的了解更丰富一些。”
记者询问,他觉得“酸妮儿”会火多久?如果不火了,他会怎么办?韩义直言:“我不知道她会火多久,而且我也不关注能火多久,我关注的是这个角色,还能带给大家什么不一样的感受。”
其实,韩义也曾产生过要尝试换一个角色的想法,这个想法在去年尤为强烈。“因为去年的我觉得,没有什么新鲜的东西能带给观众了。”他觉得,如果再去演绎“酸妮儿”,只能是消耗大家的期望,因为观众最想看到的是不一样的“酸妮儿”。
“当我哪一天,带给不了观众这么大的期望的时候,我就会去尝试别的角色。”他甚至想过,如果不演“酸妮儿”了,他会去尝试什么角色。“酸妮儿老了之后的角色,媒婆。”
韩义说,如果身体情况允许的话,踩高跷这件事情,他会一直做下去。“咱不知道能做到什么时候,一直到做不了为止。当然,观众得看不烦,看烦了我就不上了。”
穿上戏服是“酸妮儿”,脱下戏服是韩义。
韩义说,如今大家喜欢和记住的还是“酸妮儿”这个角色,但他也不会强求未来有更多人喜欢表演“酸妮儿”的韩义。“我觉得我已经很幸运了,大家能记住我表演的角色,我已经很知足了。”书法老师韩义、踩高跷的韩义、 “酸妮儿”,身上的这些标签,他都喜欢,因为每一个都是他。
不过,最让他开心的还是,随着“酸妮儿”的走红,拥有百余年历史的济南西关高跷队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也有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高跷,喜欢上了高跷,甚至产生了学习踩高跷的想法。
历久弥新的非遗也可以成为“网红”,被那么多人喜欢。据悉,春节期间,济南全市5支专业高跷队,要在全省范围内大约共演出450场,延续去年的火爆程度。
一场40分钟的踩高跷表演在众人的掌声中结束了。收起锣鼓来,韩义和队友们将木跷从腿上卸下,坐上大巴车,马不停蹄地赶往了下个地点继续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