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2024·山东改革创新者说⑧丨一条数据链串起的“算力气场”

··

  编者按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改革创新成为各行业各领域的主题主线。今年以来,山东聚焦重点领域、突出关键环节,探索创新、狠抓落实,展现出新作为、取得了新成效。本报推出“突破2024——山东改革创新者说”全媒体联动报道,省市党报记者深入企业车间、生产一线,通过人物亲历、记者观察讲述改革创新故事。敬请关注。

  岁末之际,胶州市大数据和智慧城市建设中心副主任魏克颖还在忙碌地接待着来自全国各地算力中心的洽谈者。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他明显感觉企业落户意愿更强。“以前出去拜访企业,对接一番下来,成果寥寥。”魏克颖说,“今年,很多企业代表主动找上门来,洽谈合作意向非常明显。”

  12月6日,位于胶州数字经济产业园的华为云华东(青岛)数据中心正式开服,面向企业、政府提供算力、存储、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数字化服务。说起这个“最强大脑”,魏克颖满是自豪:“在这里,智能算力和算法服务正转化为生产力,源源不断输送到全国各地。”

  “算力对经济的拉动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在算力中每投入1元,平均将带动3—4元经济产出。”魏克颖说,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今年,很多企业代表“组团式”找上门来。与此同时,胶州数字产业密集出台的配套举措,也为落户企业在数字经济领域大展身手提供了机会。

  对企业每年发放总额最高2000万元的“算力券”、到胶州创业的数字经济顶尖人才团队可获最高1亿元股权投资……对于每一个前来洽谈的企业,魏克颖都会为他们介绍真金白银的“政策礼包”。他带领团队将市区两级政策梳理整合,形成了“沉甸甸”的《上合新区支持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政策清单》,帮助企业一目了然了解政策,助力发展。

  一年来,胶州数字经济产业园“算力气场”越来越强:华为云、腾讯云、浪潮云等头部企业落户,大华股份、竹云科技、华傲数据等10多家数字化企业加速集聚,未来年产值预计突破50亿元。

建设中的胶州数字经济产业园。

  根据规划,未来三年,胶州数字经济产业园算力服务能力可达2000P,即每秒运算200亿亿次,能够满足大规模的科学计算和数据处理需求。对“算力每秒200亿亿次”的能力,魏克颖打了个比方:假设全中国14亿人每秒钟执行一个简单计算,那么200亿亿次需要14亿人不眠不休算上40年。

  不仅“算得准”,还“跑得快”。华为云华东(青岛)数据中心数据传输可5毫秒直达山东半岛,10毫秒直达环渤海城市群,未来计划30毫秒通过海底光纤直达日韩,并辐射上合组织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相当于眨一次眼,就能完成青岛到日韩单向数据传输超3次。”魏克颖说。

  算出来,用到哪?魏克颖介绍,胶州数字产业园加快打造集成多方资源和开发平台的算力服务“沃土”,拉近算力资源与应用场景之间的“距离”,实现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双向赋能。

  山东能源集团把华为云盘古矿山大模型全面应用到采、掘、机、运、通、洗选等9个业务系统21个场景中。在“算力”助力下,济宁二号煤矿每年多产出8000吨精煤,精煤产率提升千分之二,增收约2000万元。

  很多企业像山东能源一样,在算法助力下变得越来越“聪明”。这种以消费者运营为核心,上云、用数、赋智的数智化转型,可以帮助企业建立智能运营和决策体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持续构建新优势。

  黑烟车遥感监测系统、水质自动监测与预警平台、智慧林业云平台……不止传统制造行业,从气候预报到观影购物,从全域旅游到数字乡村,胶州数字经济产业园不断探索算力赋能应用的业务场景,以海量数据和算力优势赋能千行百业。

  “我们将依托上合数字底座,树牢‘项目为王’理念,通过构筑算力支撑平台、建设统一供数工厂等措施,持续加大数字经济项目招引,让算力像水和空气一样赋能千行百业。”魏克颖说,产业园将以自主可控的云底座为上合经贸综服平台、“工赋上合”工业互联网综合赋能平台、上合国际枢纽港数字孪生港等高能级平台搭建提供算力支撑,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大众新闻记者 张晓帆 青岛日报记者 刘冰)

  在经济发展的壮阔画卷上,大项目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星辰。

  我们为何关注大项目?我们的生活又需要何种大项目?带着这样的疑问,一年来,我翻阅政府文件,采访主管部门,走访经营主体,请教经济学家,见证了众多大项目的蓬勃发展,从热火朝天的建设现场到科技研发的最前沿,重大项目无处不在。它们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和无限的潜力,不仅是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更是面向未来、锻造核心竞争力的坚固基石。

  投资是拉动经济的“快变量”。在经济发展面对诸多不确定性因素时,这一变量的作用尤为明显。而大项目作为承载大量投资的载体,自然成了观察投资动态的重要窗口。今年初,山东公布了2024年省级重点项目清单,共包含2000个项目,年度计划投资1万亿元。这些资金如同新鲜血液,源源不断地注入各个产业领域,带动了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发展。

  在省级重点项目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基础设施项目。每一寸道路的延伸、每一座桥梁的搭建,不仅让建筑、原材料等传统行业焕发出新的生机,更如春风化雨般拉动区域间的合作交流,催生企业、行业间的携手共赢。济郑高铁的通车,打通了中原大地与山东半岛的快速通道,激发了产业协同的新活力。鲁西化工研发中心与濮阳绿色化工公共研发中心开展联合研发;东明石化正在筹划与巴德富公司共建丙烯产业链,越来越多的产业项目实现了合作共赢。

  今天的投资结构就是明天的产业结构。无论是科技创新、产业发展还是民生改善,最终都要落实到具体项目上。而规模与投资巨大的重大项目往往具有战略性意义,不同时期的重大项目体现了政府政策的导向差异,是政策转型的重要标志。过去的一年里,我愈发深刻地认识到,大项目建设与未来的发展以及新质生产力的培育紧密相连,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性。

  今天的新能源项目,就是明天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今天的高端制造项目,就是明天制造业走向全球价值链顶端的关键阶梯。如今的重大项目更加关注新的科学技术、新的生产方式和新的产业形态,孕育着发展的新动能。当我看到先进的技术在民用航空、汽车制造、智能交通、精准农业等领域生根发芽时,不禁对企业、专家的创新研发精神产生深深的敬意。从这些大项目中,我看到了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

  项目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变量,只有投资结构先转型,才能带动经济结构转型。从这个意义上讲,项目清单是一张任务清单,更是机遇清单。一个大项目链起一个产业,一个产业带动一方发展。对于城市发展而言,项目建设不仅是现在进行时,更是将来进行时。我将继续关注项目建设的发展,始终在路上。

  (大众新闻记者 陈晓婉)

责编:石慧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