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打工小学徒”到“大国工匠”,“所有纪录,都是用来打破的!”
··
“你们谁敢说,自己开的车随时可以检查,保证没有问题?”一次,青岛港前港流机队队长发现,有职工对车辆保养漫不经心,车容车貌也不讲究,直接在全体大会上发了火。面对劈头盖脸的责问,会场鸦雀无声。
“队长,我敢保证!”这时候,一位年轻人站起来,语惊四座。全场的目光都看向这个毛头小子——原来是刚来队里才两个月的学徒工郭凯。
年轻人不知深浅!有人抿嘴笑了,更多的人在撇嘴。前港公司干的是煤炭、矿石装卸作业,粉尘多、润滑条件差,车容车貌本就很难保证。
有一天,刚刚雨过天晴,同事看到,郭凯正忙前忙后给车辆加注润滑油,车也擦得铮明瓦亮,就问他:“刚下完雨,领导不会来,你整个什么劲?”郭凯头也不抬,“师傅,我干活不是等领导检查,我只是觉着对车的保养过程也是一次体检,避免车辆带病上岗,你看,润滑点渗进了雨水,注入润滑油把水挤出来,可减少零件磨损、延长车的寿命。”他说话的语气,俨然像个老师傅。
“是棵好苗子!”从此,大家对郭凯刮目相看。
打工小学徒,成了“香饽饽”
郭凯,1985年出生于德州乐陵市一个农民家庭。祖父、父亲、叔父都当过兵,饱受熏陶,郭凯从小就特别能吃苦。16岁那年,父亲患上了严重心脏病,家里的顶梁柱轰然倒塌。作为唯一的男孩,“学习改变命运”的梦想被击碎,弃学打工成了他的唯一选择。经老乡介绍,郭凯来到天津一家车队学习车辆驾驶。头一天,凌晨四点半,老板把他们叫醒,说往车上搬砖,干到早上八点,郭凯记得前后共搬了5000多块砖,吃饭时筷子都拿不住了,白天还要继续当小工。这一干就是一个月,说好的学开车,老板只字没提。“咱这是遇到周扒皮了?”同来的七八个同乡犯嘀咕,工钱也没要,就作猢狲散了。但郭凯不能走,他得为父亲挣医药费。老板一看这小伙挺实诚,说:“小郭,你去学车吧!”郭凯喜出望外,次日就赶到承德市平泉县西坝村学开推土机。开始师傅不愿教,郭凯问一句师傅答一句,郭凯有办法,除了厚着脸皮问,再就是利用中午休息时间,自己偷学,结果连挖掘机、自卸车驾驶也学会了。
有天晚上,郭凯到村里小卖部买牙刷,看到电视正播放青岛港的许振超打破世界纪录的事儿,他眼前一亮,马上给老家表哥打电话,嘱咐表哥留意青岛港啥时候再招人。春节回家,表哥带来了好消息,说青岛港正招装卸车司机呢!郭凯兴冲冲地前往。听说小伙子会开好几种作业车,面试官很痛快,“留下吧,好好干”。
2005年3月10日,郭凯以农民工的身份,成为青岛港的一名装载车司机。
郭凯发现,在大型矿石、煤炭船卸货时,卸船机抓斗只能抓到船舱中间位置,边角的货料需要装载机倒运到舱口,进行二次清舱。刚开始,郭凯胆子小,往往在舱壁的角落处落下厚厚一层。每次看到清舱师傅累得满头大汗,郭凯心里就无比内疚,怪自己技艺不精。练呗!一有工夫,他就反复练习操作装载机的方向、油门、挡位,每天上万次。舍友说,郭凯夜里做梦还嘟囔着“快装,快装……”这人都魔怔了!
朝斯夕斯。几个月下来,郭凯作业水平迅速提升。凡是他清理过的船舱,每个可减少人工清舱量上千吨,相当于30名职工一天的工作量。过去清理一个舱需七八个人,如今一个人可以清两个舱。这一“出名”不要紧,郭凯顿时成为现场调度员眼里的“香饽饽”“抢手货”,也成为港口保障重点船舶卸船任务的“定心丸”。
“只要郭凯在,就不用担心误工。”说起郭凯,前港公司调度员刘鹏赞不绝口。“郭凯在哪个舱,哪个舱就可以少派人。不仅节约了成本,效率也提高了。”前港公司装卸队班长赵彬,直竖大拇指。对于清理船舱边角的工人师傅而言,相当于给他们发了份“福利”。
可郭凯还是高兴不起来。效率是高了,但风险也随之增加。清舱越干净,磕碰舱体、造成船损、遭遇索赔的几率就越大。老师傅都劝他:“别异想天开,从这座码头建起来,一直都是这么干的!”郭凯却认为,从前天天做的事,不一定就科学。针对舱壁清理,他开始了新一轮“苦练”,先是以避免船舱与机械硬碰硬为突破口,利用废旧皮带,设计制作了挖掘机无刮痕放高属具,不但能将舱壁清理干净,还能清理到装载机不敢触及的边角位置。最终,凭借娴熟的技艺和精、准、细的操作,将一次清舱壁厚度,从公司允许的30厘米降到3厘米,降低工人清舱劳动强度近90%。这套“柔性操作法”,在港口沿用至今。
由于表现突出,2010年10月,郭凯被吸纳为青岛港正式职工。
“土方子”变“金疙瘩”
“别看郭凯当初只花了100多元,却帮我们解决了一个棘手难题。”在机械保养现场,流机队副队长刘新鹏一边说,一边指着一辆装载机上的实时油量显示装置。当时,公司准备推行燃油消耗单车核算制度,但那时候机械自带的计量仪没有刻度,导致油箱内剩余油量不可知。尝试了很多办法,都不管事。本打算放弃了,郭凯的“鬼主意”冒了出来,他利用虹吸原理,将油箱内的油料用软管引出后再测量,每台车只需花100元改装费即可。
“得寸进尺”,郭凯又结合多年的装载机驾驶经验,从“三少”(少用一秒钟、少加一脚油、少跑一米路)入手,琢磨出了包括操作、路线、保养、检查、质量、工艺等环节的“六步节油法”。这套节油法得到推广后,每年节省燃油费2000多万元,能买10台世界最先进的装载机。
越干心越野,郭凯把目光又瞄向了润滑油。队里每年润滑油使用费用达400多万元,而设备厂家要求,润滑油须定时更换,不论油质好坏。郭凯想,私家车能按润滑油的质量来更换,装载机咋就不能?但要实现“按质换油”,风险很大,一旦出现问题,厂家概不负责。买一台新设备得200多万元,可不是闹着玩的!大家都说:“别自找麻烦了!”的确,一不懂技术,二没有图纸,三无样本可借鉴。就在这种情况下,郭凯硬是鼓捣出一套“土装置”,通过四级沉淀、过滤、检测后,达到标准的油便可以二次利用,一年可节约润滑油费用30多万元。
以前,由于港区面积大、货垛多,本市提货司机进港后,为找到目标,经常瞎转圈,耽误事。郭凯跟同事拿着对讲机,一遍遍与指挥中心确认货垛、吨数等信息,生怕弄错。这两个因素一叠加,提货车在港内滞留五六个小时,都是常态,大家也都熟视无睹。有一次大年三十,来自河北的一位司机师傅,因对配货站和港区的路况不熟,兜兜转转耽误了很长时间,最后不得不在除夕夜,跑了几百公里路加急送货,年初一才跟家人团聚。这事让郭凯内心十分纠结。他不经意看到女儿手腕上的定位手表,一下子有了灵感——使用定位功能,可以让司机知道货垛在哪儿,让装载机知道该去哪儿,该干什么活!有了主意,郭凯兴奋得一夜没睡。第二天一上班,拉着队长找公司信息化部门沟通。建议被采纳,公司同时启动提货自动导航系统和装载机作业指挥系统两大项目,决定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装车作业智能化操作。从那天起,只有初中学历的郭凯,被纳入全由高学历专业人员组成的软件开发团队。不久,每个装载机驾驶室的右手边都装上了液晶屏,上面显示生产指挥中心即时发来的作业指令——装什么货、装多少、给谁装、在哪装。特别是,这套装置运用了在线远程监控技术,实现了装载机市提装车作业全过程智能化管控,提货车辆从进港到出港都控制在1.5小时以内。“现在,进港提货既省心又省时,再也不用瞎转悠了。”司机们啧啧称赞。
在车辆众多的港口,油耗是一项大成本。以往仅靠司机看油表进行单班油耗估算,根本没有准头,不仅影响数据核算,还有可能耽误生产。如何让司机对车内燃油了然于心,港口流机队十分头疼。一个休息日,郭凯带着女儿来到观赏鱼专卖店闲逛,一个“U”型的鱼缸引起他的注意,脑子灵光一闪——水跟油都是液体,它们在这个“U”型器皿里都能实现两侧液面的平齐,如果在油箱外面加装一根与其底部相通的管子,再根据油箱形状标上刻度,那不就可随时观察油量了?“你这个主意好!”队长高兴地拍巴掌。经过与厂家沟通,简单又新颖的数字式燃油计量装置新鲜出炉,破解了港口单班、单车、单人燃油统计的“老大难”问题,首开国内内燃机械燃油计量的先河。
管他“土”法、“洋”法,在郭凯眼里,能解决问题就是好方法。郭凯的一众“土方子”,成了企业创效的“金疙瘩”。青岛港将其分别命名为“清舱作业法”“保养工作法”“润滑注油工作法”“市提装车作业法”等,在全港口推广应用。
从“小司机”到“冠军收割机”
“只要你不停去练、去钻,就会成为所在领域的最优!”在港口组织的一次班组长技能比武现场,郭凯终于见到崇拜已久的“偶像”许振超,他主动上前讨教,许振超拍了拍郭凯肩膀,深情地鼓励他。
郭凯说,因为前辈的这句话,感觉自己的人生被拨亮了。
青岛港每年举行各类技能比武,如同海浪起伏,一波接一波,让郭凯心动不已。“一艘船存在的价值,并不是泊在港口好看,而是向着远方出征。与其临渊羡鱼,不如让自己羽翼丰满,然后找机会大展身手!”立说立行,郭凯从自己最熟悉的装载机开始,仗着基础牢稳,再通过一遍遍观摩老师傅们的驾驶情景,然后独自苦练。结果,入港不到两年的他,第一次参加技术比武就拿到了冠军。
一击而胜,随即乘风破浪。连续6年,郭凯蝉联公司装载机技术比武冠军;连续4年,夺得青岛港冠军;连续3届,获得装载机、挖掘机、叉车流动机械“三项全能”比赛冠军,并先后在青岛市职业技能大赛、山东省港航系统职业技能竞赛等多项赛事中夺得一等奖,妥妥的“冠军专业户”。
“之前开展的技能大赛,别人还能拿冠军,后来郭凯参加了,冠军基本被他包揽了。”前港公司流机队副队长刘新鹏笑着说。
精湛的技艺,让郭凯当仁不让地成为青岛港装卸会战的头把“尖刀”,7次打破世界纪录的卸船会战,都有他的身影。
2011年4月27日,夜晚的码头,春风轻拂,白浪拍岸,正娓娓讲述着一个扣人心弦的传奇故事。青岛港第14次破卸船纪录会战,摆开阵仗。等待卸货的船舶是“武钢精英”轮,为九舱五口,其中一舱为独舱,不仅舱口小,舱底设施多且剩货最多,难度最大,直接决定这次会战的成败。每每此时,郭凯都主动请缨。他驾驶135#装载机第一个投入作业,供料环节有条不紊,行车路线与倒料时机有序推进,清理边角时更是娴熟收场。第一个完成清舱任务后,郭凯轻舒一口气,静静等待其他舱的进展消息时,接到值班队长指令——参与六舱作业的工友正遇到困难,请求支援。郭凯火速赶到,使出开启酒瓶盖的“绣花技术”,将舱角内的矿石风卷残云般清理完毕。
大功告成,该船以6910吨/小时的接卸效率,让青岛港再创新的世界纪录。
“所有纪录,都是用来打破的!”郭凯念兹在兹。在青岛港,这句话人人耳熟能详。
“阳光团队”的“成绩单”
谁也没想到,郭凯的“冠军神话”有一天被打破了。在山东省港航系统开展的一次技能大赛中,郭凯只获得第二名,而冠军却是他的徒弟高磊。
郭凯本人却格外高兴,“这就对了!古人说,徒弟不必不如师。带徒弟的目的,不就是为了超越师父吗?我反而觉着超得远远不够呢!”
徒弟高磊回忆说,在异地比赛,大家对场地和车型都不熟悉。师父郭凯做赛前动员,要求选手“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并带着大伙儿从凌晨4点,练到晚上10点。笔试有1000多道题,每人只有1次上车机会,挑战性太大了!成绩出来了,郭凯实践分得了第一,高磊笔试分满分,比师父高了0.5分。最终,高磊、郭凯和郭凯的另一名徒弟高阳阳,包揽了比赛前三名。
郭凯自25岁就开始带徒弟。想起自己当初打工学艺时的种种艰辛,想到来青岛港以后师傅们对他的不吝赐教,将心比心,所以他对每名徒弟都倾囊相授。这些徒弟大多是“90后”,悟性高,但年轻人往往学起技艺来感觉枯燥乏味。怎样提起他们的兴致?郭凯带着队友制作3D动漫,把抽象、单调的驾驶技能演绎成“真刀实枪”的视频,既可以单人作战,也可以双人PK。果然,徒弟们兴趣盎然,技艺突飞猛进。
如今,郭凯不仅是新进大学毕业生的师父,也是很多“老师傅”的师父。全队上下,只有郭凯熟谙5大类机械的操控本领,队领导知人善任,让郭凯担任“一专多能”培训导师。第一批30多名学员,不到3个月,就有12人出徒。几年下来,郭凯成功带出157名徒弟,其中5人当上了班长,7人成为技师,55人成长为“全能型”司机。“大高个、高鼻梁,小眼睛、热心肠”,后来,徒弟们给郭凯整了段“顺口溜”。
作为青岛港“伟丽创新团队”主要成员,郭凯受命参与建设干散货智慧绿色码头项目。项目伊始,就遇到装载机进入船舱后信号被铁质舱壁屏蔽,导致机械无法工作的问题。国内没有先例可借鉴,大家对5G通信、自动控制、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也都是“门外汉”。郭凯鼓励大家:“没有先例,我们就创造先例,没有经验我们就总结经验。”白天,郭凯穿着防护服,顶着高温,下至20米深的船舱采集关键数据;晚上,与团队成员汇总分析数据。记不清多少个凌晨,大伙儿因为得到一个个稳定数据,而一次次振臂欢呼!4个多月过去,累计采集数据8000余条,形成了完整的数据链条,一举攻克了船舱内5G信号覆盖率不足的难题。
“港口集团每年举办的职业技能大赛,郭凯都是装载机、挖掘机、三项全能比武和展演项目的设计者和道具制作者。他设计的‘巧运速装’‘行云流水’‘争分夺秒’‘勇攀高峰’‘铁骑迎宾’等大赛项目,既有观赏性,更具实用性。”说起郭凯,青岛港工会副主席姚隽隽如数家珍。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从选手到冠军,从冠军到教练,再从教练到大赛项目设计师,从设计师再到比赛道具制作者,郭凯的身份和角色不断发生“蜕变”。
阳光如洗,海波粼粼,港口如画。在千帆竞发的青岛港,农村娃郭凯用了整整18年时间,完成了从“小学徒”到“大国工匠”的成功逆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