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损2444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超86%,山东水土保持十年蝶变

··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记者 方垒

  《山东省水土保持条例》实施10周年

  水土流失面积强度持续“双下降”

□记者 方垒 通讯员 孟凡 荣报道 山东省水土流失治理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图为经过治理的淄博老虎山小流域。

  水是生命之源,土是万物之本,水土保持是江河保护治理的根本措施。今年10月,《山东省水土保持条例》迎来颁布实施10周年。10年来,全省深入宣传贯彻落实《条例》各项规定,持续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依法推进人为水土流失预防监督,积极开展水土保持宣传,全社会水土保持意识不断增强,水土流失防治责任有效落实,全省水土流失面积强度持续“双下降”,水蚀风蚀“双减少”。

  根据最新监测成果,我省现有水土流失面积21965.24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13.88%。对比2018年我省首次开展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的成果,全省水土流失面积净减少2444.86平方公里,中度及以上侵蚀面积净减少1710.12平方公里,占比下降6.5个百分点。全省水土保持率达到86.1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5个百分点。越来越多的山青了、水绿了,齐鲁大地的生态底色愈发鲜明。

  以小流域为单元治理水土流失

  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邹城市大束镇钓鱼台村再次迎来乡村游热潮。这里青山环抱,碧水泛波,宛如江南水乡。而在几年前,这里还是无人问津的落后村。

  “过去河岸光秃秃的,河道堆满了淤泥,下雨天河水一涨,连村都出不去。”钓鱼台村党支部书记朱玉建说。改变始于2019年对流域的系统治理,通过山水林田路村统一规划,治山、治水、治污协同推进,水土流失状况显著改善,村容村貌大为改变。河清了、岸绿了、村美了,国庆假期钓鱼台村单日接待游客上千人。

  钓鱼台村的蝶变是我省水土流失治理的一个缩影。“长期以来,我省水土流失治理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省水利厅水土保持处二级调研员王文革介绍,一方面,充分发挥重点工程示范带动作用,通过实施坡耕地改梯田、沟道蓄水拦沙、封育保护等措施,流域内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善,有效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另一方面,积极推行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以水系、村庄和城镇周边为重点,统筹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流域水系整治、生活污水和农村生活垃圾治理。

  山水蝶变,折射发展理念之变。10年来,全省建成生态清洁小流域201个,因地制宜打造水源保护型、生态旅游型、绿色产业型、和谐宜居型、休闲康养型等“五型”特色小流域产业综合体。五莲县依托刘家坪小流域综合治理撬动当地投资7000万元,打造谷雨茶香示范片区,创新发展玫瑰茶产业;沂水县彩虹谷小流域以综合治理为基础,促进科普宣传与生态旅游深度融合,成功创建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及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成为沂蒙乡村旅游新品牌……多地通过水土流失治理,走出了一条“生态好、产业兴、群众富”的新路子。

  人为水土流失实现动态清零

  水土流失的治理是个动态过程。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各类生产建设活动愈加频繁,极易造成人为水土流失,成为新增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

  眼下,位于菏泽经济开发区的佃户屯弃土弃渣综合利用区的玉米喜获丰收,这里的土地均来自鲁南高铁建设时期的弃土、弃渣。“为减少对周边环境的不利影响,我们提出‘填坑造地’的弃渣综合利用方案,将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弃土弃渣随挖随运至沿线的废弃矿坑、坑塘,既让难以利用的荒地变废为宝,也防止了水土流失。”鲁南高速铁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田月峰说。

  鲁南高速铁路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的重要连接通道,项目区建设过程中无法避让沂蒙山泰山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和尼山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但通过创新“弃渣填坑造地”模式,工程全线新增耕地、林地等133公顷,同时通过绿色生态廊道建设、表土资源保护等措施,进一步强化水土保持,2022年入选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成为高铁建设与水土保持融合发展的典范。

  为全面遏制新增人为水土流失,近年来,我省以生产建设项目为重点,强化全过程监管,在严控水土保持方案审批的同时,建立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管工作信息化台账,开展书面调查、现场检查,与自然资源、交通运输等部门联合开展“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检查,指导生产建设单位依法缴纳水土保持补偿费、落实水土保持措施设计、开展水土保持设施自主验收报备。聚焦“未批先建”“未验先投”等违法违规行为,持续开展专项整治行动。

  新技术的加持,也在不断提高水土保持监管效率。自2019年起,我省实现水土保持遥感监管全覆盖,利用卫星遥感影像监测、无人机航摄等技术,开展水土保持“天地一体化”监管,有效增强监管的准确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人为水土流失实现动态清零。

  到2035年水土保持率超90%

  根据最新监测成果,我省尚有水土流失面积21965.24平方公里,其中,水力侵蚀占97.25%,风力侵蚀占2.75%。侵蚀强度以轻度为主,占94.94%。从分布区域来看,主要集中在鲁中南低山丘陵区、胶东半岛丘陵区等重点区域。

  “经过多年治理,剩余的水土流失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同时受极端降雨、不合理耕作和生产方式等影响,已经治理的区域也容易产生新的水土流失。”省水利厅副厅长张嘉雷坦言。根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去年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实施意见》,我省“十四五”时期要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5750平方公里以上,到2025年水土保持率达到86.77%,到2035年达到90.67%。“这是一个比较高的目标,越往后水土流失的治理难度越大,提升水土保持率的难度也越大,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抓牢预防、抓实治理。”

  张嘉雷介绍,我省将创新治理模式,积极发挥市场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水土流失治理,持续加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引导水土保持生态产业发展,拓宽小流域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推进水土流失治理良性发展、高质量发展。

  针对人为水土流失,我省将建立以遥感监管为基本手段、重点监管为补充、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全覆盖、常态化开展水土保持遥感监管,全面监控、及时发现、精准判别人为水土流失情况,依法依规严格查处有关违法违规行为,加大对造成水土流失行为的惩治力度。同时,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宣传教育,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久久为功。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记者 方垒)

责编:宋玉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