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煤城如何由“黑”变“绿”?

··

大众新闻记者 张环泽 孟令洋

  非煤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80%以上

  百年煤城变生态绿城

  秋日阳光洒在辽阔的鲁南大地上,一块块深蓝色太阳能电池板排列在山东欣旺达厂房顶部,太阳能正源源不断地转化为清洁电能,持续为锂离子电池生产提供绿色动能。

  厂区外,枣庄首座“光储充检”智慧驿站并网投运。与其他充电站不同,智慧驿站通过光伏发电年产电能36000度,液冷超充设备可实现充电10分钟、续航400公里。

  昔日因煤炭而兴盛,当下凭绿能而崛起。“光储充检”智慧驿站的兴起,不仅提升了枣庄充电设施的智能化和便捷性,还推动了新能源技术的创新和进步,为传统能源城市转型提供了新的路径。

  枣庄由采煤而开埠,是全国重要的煤炭资源基地。20世纪90年代,随着煤炭资源逐步枯竭,产业结构失衡、生态压力增大,面对“煤竭城衰”的发展窘境,枣庄市以2009年被国家确定为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为契机,开启了“浴火重生、凤凰涅槃”的转型征程。

  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是一个改革课题,也是一个发展课题。多年实践,枣庄摸索出了自己的经验:做强替代能源、做多现代产业、做优传统产业、做实项目载体。

  早在2003年,枣庄就因发展动能不足开始探索锂电池产业,是全国锂电池产业起步较早的城市之一。欣旺达30GWh动力电池项目投资200亿元,2023年4月首条生产线投产。山东欣旺达政务发展经理李远东介绍,到今年底,基地将具备6条生产线全部投产的条件,规划产能可达16.5GWh。

  当前,枣庄以锂电新能源为代表的“6+3”产业体系逐步建立,民生保障更加充足,生态环境更加优美,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园林城市、卫生城市、节水型城市,获批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枣庄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刘中波说,经济结构从过去与煤炭相关的主导产业占经济总量的80%以上,逆转为如今的非煤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80%以上,实现了从“百年煤城”向“生态绿城”的精彩蝶变。

  9月10日,联泓新能源材料和生物可降解材料一体化项目现场,正在进行钢结构建设。“目前关键的设备机组厂房已经封顶,进展顺利,预计明年年底建成投产。”联泓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韩慧龙说。

  十年前,当人们对枣庄的印象还停留在“百年煤城”的时候,枣庄市高端化工产业链已经悄然调转方向,驶向高端新材料。作为一家化工企业,联泓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选择切入新赛道,得益于枣庄打开转型新通道——聚力打造中国新能源电池名城。在二期项目建设的同时,三期项目于2024年开始启动,计划投资超过100亿元,主要建设POE、PLA、电子特气等技术创新成果储备项目。

  当前,枣庄市健全完善从项目洽谈到签约、落地、建设、投产、达效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闭环推进机制,推动重点项目数量和投资规模持续攀升。今年,全市把推动重点项目落地见效作为贯穿全年的工作主线,实施省、市、区三级重点项目692个,总投资5168亿元,上半年完成投资564.6亿元。

  滕州市在煤矿塌陷地综合治理上,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的原则,遵循“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思路,培育出生态观光、光伏新能源、种植养殖等业态。

  开展煤矿塌陷地综合治理是推进区域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拓展转型的利民之举。近年来,枣庄先后实施了滕州北徐楼煤矿采空塌陷地池塘改造等工程,在沿湖沿运区域开挖改造高标准池塘1.3万亩,每年助农民增收近亿元。

  对于枣庄而言,转型升级的目的是促进发展,是让发展更有温度、幸福更有质感。枣庄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到79.7%,连续6年提高城乡低保、特困人员供养保障标准,稳步实施一批“七网”基础设施项目,推进海绵城市、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等建设,潜心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绿道是城市绿肺,也是重要的民生工程。一条总长250.8公里的环城绿道贯穿整个枣庄城区,将沿线的公园、湿地、古村落等连成一条“珍珠链”。

  近年来,枣庄加快推动修复扩绿,统筹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废弃矿山修复及矿区周边环境治理,持续开展“山水林田大会战”,深入实施荒山披绿、湿地复绿等十大工程,累计治理湿地1410亩,建设提升环城绿道49.8公里、生态廊道173公里,切实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大众新闻记者 张环泽 孟令洋)

责编:马洪震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