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谈丨丰收节,致敬丰收

··

大众新闻记者 周学泽

  在丰收节来临之际,9月20日,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山东主场活动在威海市环翠区温泉镇小庄村举办,这是第七个中国农民丰收节的“山东场”。本次活动秉承“庆祝丰收、弘扬文化、振兴乡村”的宗旨,以“学用‘千万工程’礼赞丰收中国”为主题,坚持农民节日为农民、农民节日农民办,举办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活动,全面展示山东“三农”发展成就,以进一步激发广大农民群众投身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助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今年山东又迎来一个丰收年。7月12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24年夏粮产量数据,山东夏粮生产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全省夏粮播种面积6036.3万亩,同比增加21.45万亩、增长0.4%;亩产450.03公斤,同比增加5.44公斤/亩、增长1.2%;总产543.3亿斤,同比增加8.48亿斤、增长1.6%。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王敬东说,今年全省夏粮生产实现新的突破。从全国排名来看,播种总面积、总产量均居全国第二;面积增量居全国第三、总产增量全国第二;单产居全国第二、夏粮主产省第一。

  丰收的不仅是粮食。山东树立大食物观,农林牧渔齐头并进。上半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359.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3.9%。本届丰收节上,潍坊昌乐吉他小镇鄌郚的农民乐手们,演奏起《丰收乐章》,峄城石榴,乳山牡蛎,“聊城新三宝”阿胶、桑黄、灵芝,威海农业“五朵金花”——苹果、西洋参、无花果、花生、茶叶等花车团队纷纷亮相,正是大食物观下展现的广阔丰收图景。

  山东已经连续多年都是全国第三大产粮省份,蔬菜产量、肉蛋奶总产均居全国第一位,分别约占全国的1/9、1/10;水果产量、水产品总产均居全国第二位,分别约占全国的1/10、1/8,农产品出口连续25年领跑全国,是名副其实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鱼篓子”。

  齐鲁大地连年丰收,与山东积极贯彻落实中央要求,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密切相关。中央发布“一号文件”之后,山东省委随即以“一号文件”积极部署。2024年山东省委一号文件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全力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全力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聚力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和美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强化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片区建设,加快建设农业强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公布32条举措: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深化“齐鲁粮仓”建设;深入挖掘农业生产潜力,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多渠道拓展食物来源;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等。这些措施具有连续性和更新性,为农业增收保驾护航。

  农业连年丰收,为山东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丰收为工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促进了工业生产的稳定增长,带动了相关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如农用机械、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的需求增加。“三农”协调发展,旅游、交通、餐饮等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也快速发展。这次举办丰收节主场活动的威海市环翠区温泉镇小庄村,紧密融入正棋山休闲样板片区建设,从产业发展、村民共富、乡村治理等方面入手,全面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开幕式上,威海石岛渔家风情片区和与临沂沂水县院东头镇片区上演“山海”互动,交流分享经验,这两个地方都在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片区建设上打开新天地,其中院东头以“农业+文创+旅游”模式,成功推动1.2万人脱贫增收。

  齐鲁大地的丰收图景,让人喜悦,也让人满怀敬意,我们需要向辛勤工作在农业生产一线的劳动者致敬,特别是要向种植能手、养殖能手、营销能手致敬。现在的农业是规模农业,也是现代农业,无论是种植、养殖等生产阶段,还是收获阶段和销售阶段,都离不开科技手段支撑,掌握这些现代化生产技术、管理、运营的人才是“新农民”,是市场的弄潮儿,是共奔致富路的带头人。比如,产量大县德州市平原县种粮能手董光军,同时是山东运河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他扎根土地35年,让粮田变良田,和德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合作建立了200亩吨半粮高产攻关田,2022年被山东省农业农村厅认定为山东省区域小麦良种繁育基地,仅繁种年增加经济效益200万元以上。

  近几年,山东各地在种植能手、养殖能手、营销能手的培养上做了许多工作。从2018年开始,潍坊昌邑共培训农民3200多人次,这些培训的学员中涌现出大批的种粮高手、技术专家、农场场主、合作经济负责人,他们是山东农业增收的“一线带头人”。

  致敬丰收,需要向“把论文写在齐鲁大地”上的科技人才致以崇高敬意。山东加快农业生产和科技紧密结合,有一大批农业高科技人才队伍支撑。今年8月,山东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2023-2024年度总结考评会暨小麦大面积单产提升研讨会在烟台召开,山东省农科院科技管理处副处长韩宗福表示: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大面积示范应用,为今年我省小麦生产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

  山东农业连续丰收,得益于从源头上“藏粮于技”,在“农业的芯片”种子培育上技高一筹。种子是农业生产的起点,也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石,更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命线”。目前,山东重点聚焦种业“保、育、测、繁、推”五个关键环节,良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到47%。

  山东下大力气在良种培育上进行科研攻关,特别是粮食作物中的主打作物小麦和玉米,成效突出。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省农科院专家赵振东主持培育的济麦22在2020年全国累计推广3亿亩以上,是全国第一位的当家小麦品种,对粮食增产起了基础性作用。烟台的李登海,不断向玉米高产发起挑战,他主持选育的“掖单”系列玉米新品种,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在肥城市汶阳田现代农业产业园示范基地,由山东农业大学团队培育的“山农糯麦1号”,是山东省审定的第一个与普通小麦品种产量相当的糯质小麦新品种,亩产694.96公斤,创造了全国特殊用途小麦单产最高纪录。 围绕打好种业翻身仗,到2025年,山东将育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新品种100个以上,计划有10家企业进入全国同行业前50强。

  种子只是农业生产的“开端”,山东农业生产机械化、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在农业增收中发挥出日益重要的作用。山东农业生产多项技术在全国领跑,潍柴雷沃重工参与的“基于北斗的农业机械自动导航作业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可以坐在电脑屏幕前或者拿着遥控器,像操作电动玩具一样完成一系列农业生产。在2021年,山东小麦、玉米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就分别达到99%、96%。2023年,全省小麦平均机收损失率为0.99%,较上年降低0.08个百分点,相当于比2022年多收粮食4200多万斤。

  “世间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也难有轻轻松松的捷径。”山东农业连年丰收,靠的是扑下身子扎实干,靠的是锲而不舍以高科技路线走新质农业发展道路。

  (大众新闻记者 周学泽)

责编:宋玉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