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十年的终点 未来十年的起点

··

  11年,既是过去十年的终点,也是未来十年的起点。文博会——这与我们共同成长的展会,如今已经成为名符其实的“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会”,这艘巨轮又该如何清点过去十年的成绩,从而在新的起点上迈向新的辉煌?这自然成为万众瞩目而又充满悬念的一个话题。

  恰逢第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深圳文博会”)即将开幕之际,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有限公司总经理叶建强先生与中国传媒大学媒体管理学院院长、国家对外文化贸易理论研究基地(北京)负责人李怀亮先生,他们一南一北遥相呼应,分别从主办方和观察员的角度,谈到文博会十年的成绩以及渐趋成熟的理念和机制。

  文博会十年高贵坚持

  带来不可估量的改变

  十年,有太多的东西值得细数。与文博会已相伴11年的叶建强还记得,2003年中央启动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深圳成为全国9个文化体制改革综合性试点地区之一,并率先确立了“文化立市”战略。文博会正是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应运而生。

  2004年,我国振兴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国家和地方顺势而为,文博会扎根落户深圳,成为我国唯一一个国家级、国际化、综合性的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肩负着开拓创新,践行推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

  2005年,深圳文博会公司正式成立,并作为文博会的承办主体走向前台,在市场化运作的道路上大步前进。彼时,叶建强开始出任公司董事总经理,迄今已10个年头。深圳文博会成功举办10届,作为承载、传承、传播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的平台,如今正处于一个从“培育期”向“成长期”转型的迅猛发展时期。

  作为我国文化产业研究领域内的知名学者,李怀亮与文博会的首度相逢始于2006年,他以观察家与参与者的双重身份审视文博会过去十年的成绩。

  在李怀亮看来,文博会早已成为深圳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十年的不懈坚持,扩大了深圳文化贸易的体量、带动了当地的产业发展、促进了人流、物流以及资金流等各种资源的汇集;新的观念、新的模式、新的商机都在这里碰撞产生。十年文博会的高贵坚持,为深圳文化产业以及整个城市发展所带来的改变是不可估量的。

  生生不息的创造力

  是文博会的力量源泉

  正如一切远大事业的开端无不与外界的质疑相伴,文博会在初创时期也曾饱受质疑。叶建强说,深圳作为共和国最早建立起来的第一个经济特区,是一座年轻的移民城市,备受“文化积淀不足”的制约。深圳能否办好文博会?大家心里没底。

  可事实证明,深圳借助得天独厚的区位、政策、市场、观念、技术、人才等优势,文博会以科技、新媒体、动漫、创意设计、工艺美术等产业为重点,在推广当今世界文化产业发展最新理念、引导我国文化产业提升等方面居功至伟。

  如果说叶建强以数据和事实说话,李怀亮则从理论的角度纠正了人们对“文化资源”的偏见。诚如李怀亮所说,过去人们一说到“文化资源”,就想到历史有多悠久,地上地下有多少文化遗址、传统文化的积淀有多深厚、走出过多少文化名人等等,这种视野其实已脱离了时代。

  李怀亮说,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创造文化的时代,不是一个记录和整理文化的时代。深圳的文化资源从何而来?从文化创造力的“源头活水”处来,从“改革不停创新不止”的生生不息处来,这既是深圳最大的文化资源,也是文博会的力量源泉!

  为缓解中小型文化企业

  的生存困境搭建平台

  文博会年复一年,对李怀亮来说第十届文博会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去年,李怀亮受邀参加文博会相关论坛,大家围绕“文化贸易与电子商务”展开讨论,即如何利用电子商务来发展文化贸易。

  李怀亮从那时起已经开始关注文化企业的生存困境并谋求理论上的解决之道。李怀亮深知,文化企业多是“轻资产”的中小微企业,可以拿来抵押贷款的东西很少,有的只是知识产权和创意,很难取得资金扶持,文博会所搭建的交易平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的发展困境。

  而据叶建强介绍,首届文博会即提出:“博览与交易”是文博会永恒的主题。文博会针对中小型文化企业参展制定了相对优惠的政策,为中小型文化企业搭建了一个展示、交易与资源对接的平台,通过不同生产要素和不同行业合作的资源整合,促进了中小企业结构升级和成长发展。

  同时,文博会还配套举办一系列的交易撮合活动,使越来越多的文化产业项目在文博会平台找到了资金、信息、人才等合作要素,越来越多的文化产品在文博会平台实现内销和外销,越来越多的采购商、投资商、合作商愿意通过文博会平台寻找优质的文化项目和产品。

  通过文博会对接

  文化产业国内和国际市场

  而李怀亮在第十届文博会上的演讲所涉及的另一个主题“处理好国际文化贸易的几个关系”,也在叶建强这里得到了呼应。

  李怀亮多年致力于国际文化贸易研究,从中发现一个问题:有些人以为一种产品是供国内消费的,还有一种产品是供出口的,两个市场毫不相干——这种观点在文化产业领域不再适用。美国电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统筹兼顾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个市场是一致的。而内地电影,其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还是不接轨的,国内市场按照一种生产标准来生产,甚至代表了某些社会团体、社会阶层对文化产品的订制。

  在叶建强看来,这一问题正好可以通过文博会寻求解决之道。文博会始终以全力落实“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作为战略目标。十届以来,文博会采用了主办单位牵线搭桥、代理招商、点对点招商、文博会直通车、以展促商等多种针对性、实效性强的措施,邀请组织海外采购商参与文博会。

  经过10年努力,文博会公司已逐渐在欧洲、南美地区建立了文博会咨询台;与全球展览业协会、波兹南展览集团、智利世贸组织等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并通过影视、新闻出版、工艺美术、创意设计、艺术等行业网络,以及FaceBook等网络招商渠道,发布文博会信息,扩大文博会品牌的海外影响力。

责编:赵新婷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