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招才引智机制,让手握土壤改良先进技术的卡米莉娅院士宁阳展身手

··

  “洋院士”开出“土药方”

  左图:白俄罗斯艾米莉娅·卡米莉娅院士(右一)及助手在实验室对大棚土壤进行取样分析。  右图:翟际栋(右二)向客人介绍创新肥料情况。

  □ 本报记者 姜言明 齐 静

  “哈拉少,哈拉少(俄语:好)。”前不久,在宁阳县华丰镇张家寨村石义迎的西红柿大棚里,来自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的艾米莉娅·卡米莉娅院士,对土壤改良修复试验的结果竖起了大拇指。

  卡米莉娅院士的助手高国瑞博士给记者解释说,前段时间从石义迎的西红柿大棚土壤取样来看,研究所“测土定制”的土壤改良剂能有效改良土壤盐渍化,减少对化肥农药使用,对防治西红柿常见病及病虫害起到良好效果。

  宁阳县华丰镇张家寨村,长达40年发展西红柿大棚,远近闻名。“全村现有大棚近500个,这些年从低矮的土棚到冬暖大棚,再到现在的智能大棚,设施越来越先进,但大棚里土壤板结得厉害,虫害严重,大量用药又怕影响西红柿的品质。”村党支部书记张增胜捡起一块土坷垃,使劲掰开向记者解释:“长期单一地偏施化肥,用农家土杂肥少,这是造成土壤板结的主要原因。”

  村里多年栽植西红柿的“老把式”石义迎就遇到了这个问题,他的4个棚8亩地,以往地好的时候能收近30万斤,这几年地里的土透气性变差,越来越耗水费肥,西红柿品质和产量大不如以前。“全家一年的花销全指望土里刨,土壤不给劲儿让我犯了难。”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山东提出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兴农,加快建设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生态农业。

  安全的地,安全的土,才能种出安全的果蔬粮。山东正加紧推进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国外土壤修复已有四五十年的历史,已具备了较成熟的技术,拥有高素质的咨询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相比之下,我国农业土壤修复起步较晚,修复技术及推广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山东碧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胡著然说。

  作为一家农业生物菌剂研发公司,碧蓝生物主要业务是绿色防控、生物防治及土壤修复。此次,宁阳县实行柔性招才引智,为碧蓝生物“牵线搭桥”,从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引进了卡米莉娅院士等4位微生物专家。

  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有着全球领先的微生物研究应用技术,主要从事微生物生理代谢机制及其在土壤、种植、医药、环保等领域的应用工作,拥有数十年的微生物基础和应用研究经验。国际先进的土壤修复技术,给宁阳县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带来了变化。

  今年年初,碧蓝生物和卡米莉娅院士通过宁阳县西红柿种植合作社找到老石,在他的大棚里土壤取样进行实验室化验,给老石的西红柿定制了“营养餐”——在实验室西红柿种植试验中,先对取样土壤使用微生物土壤修复剂进行修复,栽植中只使用碧蓝生物公司的微生态制剂进行防虫及肥土,西红柿单产能提高20%-25%。

  “这是一场土壤‘革命’,只有土壤‘富’了,农民才能富,乡村振兴才有希望。”胡著然说,现在国内开展了“化肥农药使用零增长”行动,推广绿色防控和生物防治以及土壤修复的广阔市场前景,让碧蓝生物嗅到了商机。

  今年8月,卡米莉娅院士再次选择老石的大棚进行大田试验,从前期土壤修复到后来下秧,“洋大夫”带着团队三天两头往大棚里跑,既指导老石科学管理,也及时跟进记录各项数据。这让老石对大田试验更有信心,站在碧绿的西红柿秧苗中,他高兴地给记者算起了细账:“一年两季西红柿,化肥农药就得一万元,以后这钱省下了,可以揣到自己腰包啦。”

  老石的“小算盘”拨得挺响,张增胜心里却盘算着一笔大账:大田试验见成效后,将这个技术向全村推广,村里集体申请西红柿绿色无公害商标,使用农业信息物理技术,建立西红柿质量追溯体系,然后进行“农超对接”,让村里的西红柿卖出好价钱。

  张增胜说,只要能擦亮“西红柿村”的牌子,小小西红柿就能托起张家寨村的产业振兴梦。

责编:巩小龙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