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全世界的院士一起交流,为新旧动能转换注入技术动力

··

  □记者王世翔薄克国报道8月18日,青岛国际院士论坛现场,与会嘉宾认真听讲,分享前沿知识。

  全球百余名院士来青考察,全职签约率超过40%;省内外300余家企业及高校现场对接,达成近百项技术交流和合作意向……8月18日,第二届海外院士青岛行暨青岛国际院士论坛以丰硕的成果拉上帷幕,为全省新旧动能转换注入了新的技术动力。

  “来自全世界的院士坐在一起交流,太不可思议了”

  群贤毕至,胜友云集——仿佛有一股巨大的“虹吸”力量,青岛国际院士港将全球高层次人才吸引过来,成为青岛乃至山东高质量招才引智的一张“品牌”名片。

  “来自全世界的院士坐在一起交流,太不可思议了!”荷兰皇家艺术与科学院院士、阿姆斯特丹大学教授马丁·德·里克很珍惜此次来青机会,两天内他同来自俄罗斯、英国、美国等国的科学家进行了简短但热切的交流。“我从事信息检索和人工智能研究,汲取来自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交叉领域的智慧,对研究和成果转化很有帮助。”

  马丁·德·里克的话道出许多来访院士的心声。8月18日,2011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丹尼·舍特曼,与青岛国际院士港正式签约,成为全职院士。他坦言自己一开始只想参加院士论坛,对入驻院士港不十分“感冒”,但实地考察后改变了主意。“理念先进、政策优厚、服务高效,已聚集了全球100多位院士,而且已有16个院士项目投入运营。”丹尼·舍特曼表示,这种高层次人才济济一堂的环境正好为自己推动科技教育实践提供了乐土。

  让“院士效应”最大化

  通过实地观摩与考察,与会院士不仅有了入驻院士港的意愿,有的甚至已在参与青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有了明确思路。

  “通过搬迁110家企业,青岛正实现老工业区的凤凰涅槃,但解决原有厂址遗留的工业污染是个问题。”运用纳米技术进行环境修复是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培祝·阿尔瓦兹的主要研究领域,据介绍,他与院士港签约的一个重点内容正是运用纳米新材料帮助这一有机更新过程以更低成本、更快速度实现,目前正力促项目加速落地。

  培祝·阿尔瓦兹专门提到了在活动中与其他院士、企业、院校开展的交流。实际上,这正是本次活动一大特色。为让院士效应最大化,除22个国家和地区的109名院士外,218家企业、金融机构,106所高校及科研机构也受邀参加活动——其中不乏山东省、全国范围内的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及各行业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

  “收获颇丰。”济南钢铁集团董事长薄涛透露,济钢分别与院士港及英国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印度国家工程院院士西拉姆达成两项合作协议。“济钢正加速布局新产业,院士港既有顶尖人才,又有近乎产业化的科研成果,对企业而言吸引力很大。”

  创新“森林”待长成

  充分发挥省市区三级联动机制,李沧区构筑起一种全新的院士经济生态系统。在为这一创新引才模式点赞的同时,院士们对青岛国际院士港还有着很多期待。

  多位院士提到,院士港需要打造一片生态优良的创新“森林”,让“大树”“小树”共同成长。如果说院士是创新成果的灵魂,那他背后的整个科研团队同样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查尔斯·麦基建议,青岛不妨依托院士港持续培养更多梯次合理、专业完备的创新人才队伍,这有利于进一步加速院士的设想转化为现实。

  在国内外多个大学都有担任教授或顾问教授的澳大利亚科学技术与工程学院院士阿奇·约翰斯顿建议,希望院士港能对大学生、年轻的科学家等“潜力股”也提供有利于激发其创新创意的环境和有利于其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地区发展凝聚智力资源。

  法国国家技术科学院院士、香港城市大学副校长吕坚将青岛与香港作了对比:“同是外籍人才聚集地,但香港仰赖于历史渊源及国际化学术和社会氛围,青岛国际院士港则与政府卓有成效的组织和引导密切相关。创意很好,但只有引入项目时与青岛本地及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和方向相结合,找到很好的‘切入点’,才会获得长久的生命力。”

责编:王逸群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