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东阿杂技:神技美名扬 捧回无数奖

··

  上世纪六十年代,东阿杂技艺人合影。(大众网记者翻拍)

  上世纪六十年代,东阿杂技艺人在户外进行训练。从照片上可看出,当时的训练条件异常艰苦,安全保护措施远不及现在。(大众网记者翻拍)

  东阿杂技表演老照片。(大众网记者翻拍)

  东阿县杂技团团长季小芳表演的《快乐炊事员》。(图片由东阿杂技团提供)

  上世纪九十年代,东阿杂技赴德国演出,当地媒体予以报道。

  大众网记者 侯晓

  来到东阿,不看杂技绝对是件憾事。

  东阿杂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称得上中国杂技的故乡和摇篮。五千多年前,东夷部落首领蚩尤主要活动区域就在今天的东阿一带,蚩尤被誉为“杂技始祖”。春秋战国时期,东阿杂技已趋于成熟,形成了以杂技艺术为主,汇集各种表演艺术于一体的新品种“百戏”。 三国时期,也有曹植在东阿关于杂技的记载。

  近代以来,东阿更形成了“遍地开花,百家争鸣”的可喜局面。东阿杂技人才辈出,经久不衰,杂技艺人走南闯北,遍布全国各地。凭借着对杂技艺术的满腔热血,东阿艺人将杂技代代传扬,不仅在国内打出名堂,还将杂技推向国际,斩获奖项无数。如今,杂技已然成为东阿县一张文化名片。

  曹植是一位杂技高手

  不妨来翻翻东阿杂技史。

  东阿县是中国民间杂技艺术的发源地。古代杂技源于角抵戏,又名蚩尤戏。据《史记》等载:传说中的最早的角抵英雄蚩尤,东阿是其生前主要活动区域之一,死后,其首葬在寿张。汉代是中国杂技的形成和成长期,品种不断增加,技艺不断提高,形成了一种以杂技艺术为主,汇集各种表演艺术于一体的新品种“百戏”。近年来,文物工作者在东阿县邓庙村发现一汉墓,出土画像石中有很多杂技表演的内容,其中百戏人物刻画线条优美,布局合理,展现了汉代杂技艺术成就。

  三国时期,杂技马戏在东阿一带已很盛行。东阿名人,著名文学家、诗人曹植就是位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这位“世目为绣虎”的才子是一位出色的杂技艺术家,史料记载,他“跳丸击剑,诵俳优小说数千言”,“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楸间”,在《白马篇》中“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首接飞猱,俯身散马蹄”,就是他当时表演马术的生动写照。

  《三国志.魏书.王粲》引《魏略》云:“曹植善杂技,能胡舞,跳丸,击剑。”魏太和三年(229年),曹植被封为东阿王后,昔日结交的俳优术士会集东阿参加百戏会。据传,他墓前的一块风水地就是他当年的娱乐场。

  解放前,东阿县成立的“东盛马戏班”,曾流行这样一首锣歌子:“跑马卖解上大杆,跳丸地圈流星鞭,走江行会保平安,莫忘先拜曹子建。”可见,曹植对于东阿杂技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1951年,在东阿曹植墓发掘的132件出土文物中,有蒜头形五花石球1个,据考证即为曹植“跳丸”用的道具。东阿杂技的起源从曹植算起已有将近一千八百年的历史。

  唐代,东阿有两位重要人物,花振芳和女儿花碧莲。他们擅长舞剑,据记载,花碧莲因为出色的技艺一度惊动了喜欢骑射的唐玄宗,并欲将其招至宫中演出,还许诺封其官位,但是花婉言谢绝。聊城地区曾有马戏艺人班子供奉花振芳的习俗,称其为“花祖爷”。可见,东阿杂技艺术日臻成熟,至唐代已成为宫廷和民间共盛的艺术。

  清末民初,东阿杂技马戏班有几十个

  清末民初时期,东阿出现了大批杂技名人,贺庄村的张鹏芳、李金芝,是杂技艺人李半仙的弟子。张大人集人张正振、孟庄人孟继钱、孟继恩、孟继功是张鹏芳、李金芝之弟子。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他们都已经是山东省著名的杂技艺人了。涌现一批如“盖山东”、“草上飞”等全国闻名的杂技名家。当时,东阿杂技马戏班有几十个。

  张正振于1919年创办的“东盛马戏班”,演于东北六省,当时主要演出的节目有:《二人抬杆子》、《爬大杆》、《上刀山》、《钻刀火门子》、《钻席筒》等节目。由“明地”演出发展成布帷圈棚演出,节目增添了驯兽、马术、武术、气功等。1921年,张正振聘邀了日本人竹野俊郎作翻译,从丹东市进入朝鲜国演出。

  这是山东省历史上第一个出国的杂技班社,张正振也是第一个率团出国演出的人。在朝鲜演出达六年之久,足迹遍及朝鲜国的广大乡村和各个城市,深受朝鲜人民的欢迎。1926年返回祖国,改名为“东盛马戏团”,后又改名为“前进杂技马戏团”。

  建国前后,东阿较大的杂技马戏团体有八个,小型的团体更多。1955年正式组建了八个杂技马戏团,县委给各团派了政治指导员,纳入东阿县政府领导。八个团的团长分别是:一团:孟广富、二团:张正振、三团:孟继钱、四团:苗振祥、五团:张更汝、六团:陈正祥、七团:孟继亭、八团:杜尚彬。

  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还涌现出许多以杂技为题材拍摄的电影,如《齐鲁英豪》、《杂技英豪》、《红牡丹》,其中多数演员都是东阿籍艺人。

  在外从事杂技事业的东阿人现有1200余人

  说东阿县是中国杂技艺术的播种机,一点不为过。东阿杂技培育脱颖而出的人才层出不穷,在发展和繁荣杂技艺术,为国家培育输送人才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东阿的新老杂技艺人遍及祖国的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据不完全统计,约有1200多东阿籍人在外从事杂技事业。在世界杂技大赛中,中国杂协副主席邓宝金与东阿籍演员孟燕合作荣获了第十一届英国世界杂技比赛“英航杯”奖;在国际第十届蒙特卡洛马戏杂技大赛中,由孟昭鹏编导的《蹬板凳》荣获最高奖——“金小丑”奖。

  以东阿县杂技团为骨干,组建了山东省杂技团、聊城地区杂技团、德州地区杂技团、山西省长治市杂技团。有多人在全国杂技艺术团体担任团长副团长职务。

  大好形势下,东阿出现了几十个“杂技村”、“杂技世家”。像张大人集村、孟庄村、贺庄、胥寺等。刘集镇的路庄村有62户人家,练杂技的有40户。许多人从小学到老,田间地头、场地、庭院到处是他们练功的场所,锄头、扁担、筢子、扫帚等工具,吃饭的碗、筷,甚至刚收获的冬瓜、黄瓜、玉米都是他们练功的道具。

  路庄村有三个杂技马戏团,一团负责人景发祥、二团负责人臧占峰、三团负责人臧占宏。三个团演员近百人,好马八匹,设有大蓬。经常演出的节目有:高空杂技、舞台杂技、软技、车技、蹬技、马术、魔术等。路庄这个小小的村庄,人口不过三百,建国后她们为祖国培养输送杂技人才五十多人,在山东省杂技团工作的就有臧占文、臧占信等二十余人,在内蒙古自治区杂技团工作的景延庆、景延信等十几人,在甘肃省、黑龙江省、吉林省和其它省市从事杂技工作的有二十多人。

  让东阿杂技重新焕发生机

  说起东阿杂技艺人,还有一个人不得不提,他就是季小芳,现任东阿县杂技团团长、东阿县杂技培训中心主任、中国东阿籍杂技演员联谊会会长。季小芳出身于一个地地道道的杂技世家,他6岁进入聊城市杂技团,10岁登台演出。表演《小小炊事员》节目获得1988年全国首届“新苗杯”杂技比赛银奖,1989年获得泰山文艺“创作奖”三等奖,由文化部筛选进京参加第二届中国艺术节演出。1996年因为10多位亲人都从事杂技表演艺术,被文化部评为“中国杂技艺术世家”。

  2008年退役后,整合东阿民间人才资源,成立了东阿县少儿杂技培训学校,2008年9月重新成立了东阿县杂技团。季小芳谈到,实际上,从2008年以前,东阿杂技经历了近三十年的低潮期,杂技受欢迎度下降,优秀艺人大量流失,传统经典剧目消失殆尽,曾让季小芳痛心不已。

  退役后,季小芳致力于东阿杂技团的重组工作,加上东阿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杂技这门传统艺术开始重换光彩。经过多年努力,东阿杂技团现有教师 10人,杂技演员80 名,学员 30人。并以此为平台,经过发展创新,依靠朴实细腻的表演,多次到美国、德国、法国、日本、韩国、泰国、西班牙等多个国家进行演出,获得好评。其团队多次荣获山东省泰山文艺奖的一、二等奖。

  目前,季小芳正在努力筹备建设东阿杂技艺术中心,建成后的杂技艺术馆将设置4个户外表演区,具备承办大型杂技比赛及大型晚会的能力,还将打造国际一流水平的马戏嘉年华,还有望成为国家3A级景文化旅游景区。“来到东阿,不仅要让游客了解杂技,还能随时随刻看杂技。”

  另外,季小芳还计划启动传统经典剧目的恢复工作。他说到,在东阿民间,散落着大量传统经典老剧目,由于各种原因,鲜有人表演,放在国内外,观赏度极高,都是轻而易举边可获奖的剧目。以梅花桩飞叉为例,至今看来仍是一项高难度、可观赏性极强的杂技剧目。遗憾的是,至少在聊城本地,无人能上手。

  “像这样的剧目,还有很多。说实话,这些剧目非常吃功夫。但是,以前的老艺人怎么做到的?我们一样能做到,再搭配上现代化的灯光、舞美等艺术效果,绝对可以打造成东阿杂技招牌剧目。这个计划,我准备近期启动。”季小芳说。

责编:大众网·聊城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