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冠县柳林花鼓:四百年鼓子秧歌传九代

··

  编者按:

  聊城,地处鲁西平原,毗邻河南、河北,位于华东、华中、华北三大区域交界处。代表中国商业文明的京杭大运河和代表农业文明的黄河在这里交汇,礼乐兴邦的齐鲁文化和慷慨悲歌的燕赵文化在这里交融。

  聊城历史悠久,人文繁盛,涌现出无数英雄豪杰。这些人创造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也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构筑起这座城市的文化品格。

  聊城以“江北水城·运河古都“而著称。京杭大运河和徒骇河纵贯市区,中国北方最大的城市湖泊东昌湖环抱古城,、铁塔、山陕会馆、、傅斯年陈列馆、孔繁森纪念馆等闻名海内外的文物单位,似颗颗明珠闪烁于城中湖畔,形成了“城中有水、水中有城、城水一体、交相辉映“的独特城市风貌。

  生活在一座城市,要读懂她的内涵,了解她的故事。聊城,值得我们无限品读。大众网聊城站推出人文地理类新闻栏目--《聊城印记》,在往事中诉说聊城历史,在现实中描绘聊城发展,在历史、现在、未来的穿越交错之间,记录聊城,爱上聊城。

  柳林花鼓表演。(图片由冠县文化馆提供)

  柳林花鼓表演。(图片由冠县文化馆馆长董凤成提供)

  柳林花鼓表演。(图片由冠县文化馆馆长董凤成提供)

  柳林花鼓传承人在柳林镇武训小学给学生上课。(图片由冠县文化馆馆长董凤成提供)

  大众网记者 侯晓

  冠县柳林花鼓属于舞蹈艺术,民间“鼓子秧歌”的一种,最初的表演形式为“地秧歌”,后来逐渐发展演变成现在的“走街秧歌”。 柳林花鼓特色鲜明,风格独特,在形形色色的“鼓子秧歌”中独树一帜,艺术价值重大。

  柳林花鼓大约起源于清朝初年,它以独特的挎鼓方法、有情节、有人物的表演方式而独树一帜,受到文艺界及有关专家的的高度评价。作为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柳林花鼓至今活跃在民间文艺舞台,深受当地广大人民群众喜爱。

  取材于水浒故事 梁山好汉劫法场勇救卢俊义

  柳林花鼓仅存于山东省冠县柳林镇,其演出范围可达周边的临清、聊城、河北馆陶的数十个乡镇。柳林镇位于冠县东北部,自古为鲁西名镇,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名人辈出。清末,千古奇丐武训及农民起义领袖宋景诗即诞生于此。解放初,电影《武训传》和《宋景诗》的全国放映,更使柳林镇闻名遐迩。

  拒载,柳林花鼓诞生于清朝中叶,距今四百余年,已传承九代。关于柳林花鼓的起源,在民间只有一种固定的说法,其演绎的故事取材于《水浒》,梁山好汉化妆成民间艺人混入大名府,大闹法场勇救卢俊义。

  历史上,此地民风强悍,极富反抗精神,加之地处梁山好汉活动范围,老百姓出于对梁山好汉的喜爱,便将这一故事融入本地流传的“鼓子秧歌”,并逐渐演变成固定的表现形式,最终发展成这种独特的民间舞蹈。

  柳林花鼓原本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表现梁山好汉化妆进城,一路上边歌边舞的情形;第二部分表现劫法场大闹大名府,救出卢俊义的战斗场面。后来第二部分失传,现在保留下来的仅是第一部分。

  表演者固定十四人 每个角色动作技巧都有讲究

  据冠县柳林花鼓传承人赵同环介绍,表演者固定总共14人,每个人都有固定的角色,包括伞头1人,头鼓2人,二鼓2人,头锣2人,二锣2人,和尚2人,老鞑子1人,憨小1人,京妈妈1人。其中,头锣、二锣、京妈妈5人为男扮女装。另外,14人还分为“内角”和“外角”,以伞头为先锋,头鼓、二鼓、头锣、二锣为内角,两个和尚、老鞑子、憨小、京妈妈为外角。

  既然取材于《水浒》故事,14个角色都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人物。原著《水浒传》中,宋江引众梁山好汉大闹北京城勇救卢俊义,参与劫法场的主要人物基本上都出现在柳林花鼓的表演中。比如,吴用是伞头,全队指挥;刘唐和李俊是头鼓;柴进和花荣是二鼓;孙二娘和扈三娘是头锣;顾大嫂和乐大娘子是二罗;武松和鲁智深是和尚。可以说,冠县柳林花鼓赋予了梁山好汉另一种演绎方式。

  柳林花鼓的表演形式有二,在行进中的表演称“踩街”,固定的场地表演叫“跑场子”。踩街时,伞头一声令下,两队人马在激烈火爆的锣鼓中边舞边穿插前进。“跑场子”是柳林花鼓的主体部分,分“文场”和“武场”,文场以唱为主,武场以舞为主,一般先舞后歌。跑场子时,先由伞头带领队伍以踩街的形式绕场一周,打开场子,然后表演开始。伞头上场,引出两队人马跑各种队形,其中穿插伞、鼓各自的技巧表演以及伞与鼓、鼓与锣、伞与和尚的对舞表演。

  武场结束后,进入文场,一般由“老鞑子”演唱,锣手握鞭伴舞,其演唱的曲调有《绣帐幔》、《好一朵奴女花》、《喜歌》、《爷爷儿出来吱呀呀》(爷爷儿为当地对太阳的俗称)、《河南有个王员外》等。文场结束后,伞头领全队快速跑下场,表演结束。文武场可反复进行,演唱也可长可短。

  柳林花鼓作为鼓子秧歌的一种,以花鼓为主要道具,在伞、锣、鞭的配合下,载歌载舞,展示技巧。其独特风格表现在鼓舞技巧上,它的鼓不似一般鼓舞系在腰间胯旁,而是用一条长长的背带斜挂右肩垂于左膝下,无论舞者怎样跳、打、扑、转,鼓总不离身,每个角色都有各自的动作技巧。

  其中,伞:有转伞、抛伞、搓伞、仙人指路、双搂花、跨步转伞、面花、金丝缠腕、掌花、浪子踢球、苏秦背剑、脖花、前后背花、二朗担山、怀中抱月、朝天一柱香、老虎大撅尾、王小卧鱼、八步赶蝉、摘星换月、金鸡独立、猫洗脸、张飞小蹁马、张飞大蹁马、白鹤亮翅等26个动作。鼓:有凤凰三点头、鸭子跩、连环步、回头望月、回身大背剑、跑场步等7个动作。鞭:有文鞭、武鞭动作。另外,伞与和尚、鼓还有对舞动作。

  艺术价值极高 每年的临清碧霞宫庙会不可或缺

  在近代,曾出现不少为柳林花鼓表演做过较大贡献、名气高、影响大的老艺人。生于1902年的朱保安对花鼓的传承和发展做出很大贡献。还有著名花鼓艺人赵彦吉,其弟子穆长明、穆庆达等。值得一提的是郭占元,近几十年来,他是柳林花鼓的重要组织者,表演者,他自青年时期便参加了“秧歌会”,经过虚心学习,刻苦演炼,逐渐掌握了柳林花鼓的全部套路,终于成为著名的“伞头”、组织者、指挥者。

  郭占元擅长武术,在多年的表演实践中,他把当地流行的“黑拳”揉进伞舞之中,使表演更加刚劲有力、敏捷威猛,使柳林花鼓的舞蹈动作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郭占元组织带领柳林花鼓无数次参加省、市、县级的演出及录像活动,积极配合各级专家对柳林花鼓的考察、论证和资料收集,对柳林花鼓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多年来,经有关专家的反复考证,柳林花鼓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首先,它舞蹈风格独特,独树一帜。它的“长带鼓”长至膝间,扑打转跳,鼓不离身,堪称一绝。其次,它的表演文武兼备、粗犷豪放、泼辣火爆、明显是由舞蹈和武术融合而来。第三,它具有强烈的地方色彩,唱词中充满了百姓的俗词俚语。

  解放初期,1953年,花鼓队代表堂邑县(当时柳林属堂邑县建制)参加“华东民间艺术会演”获一等奖,被授予“文艺向导”锦旗一面,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周信芳亲自设宴款待全体队员。会后,又被派参加“祖国亲人慰问团”赴抗美援朝前线进行慰问演出。两次演出,郭占元均有参与。

  历史上,柳林花鼓还是临清碧霞宫庙会的重点节目。此庙会是临清周边数百里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庙会,每年农历三月三十日开始,到四月底结束。其间,各地表演队要在“接驾”、“泰山奶奶出行”、“奶奶进驾”、“送驾”等一连串的仪式上进行表演,既为感谢神灵,又为祈求丰年,同时也成为各种民间文艺的“大汇演”。

  表演时,各种“玩意儿”排序严格,“头行”是“扛箱子”,抬着“奶奶”的“嫁妆”(纸做);“二行”是“架鼓队”;“三行”便是柳林花鼓,而高跷、龙灯、狮子、花船、渔家乐等各种民间舞蹈均位列其后,可见柳林花鼓在本地众多民间艺术中的影响和地位。

责编:大众网·聊城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