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口区发力医共体改革 护航群众健康

··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王卉 通讯员 刚毅 东营报道

  “有河口区人民医院的工作人员来做副院长,在这儿住院也放心了。”日前,河口区新户镇中心卫生院的一名住院患者说道。

  患者的安心,得益于近年来河口区建设的“医共体”。作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省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河口区把医共体改革作为“一把手”工程,列入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改革攻坚任务,成立医共体管委会,利用河口区油地军港优势医疗资源,发力医共体改革。

  提到“医共体”,老百姓并不一定完全懂它的深层内容,但他们清楚:如今的大小医院都是“一家人”,借助专家参与基层坐诊排班、影像会诊等,在家门口可以得到上级专家的诊疗,破解“看病难”的问题;既可以配到与上级医院一样的药品,还可以享受更高的报销比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看病贵”的问题。

  一体化建设变“多方投入”为“互补共利”

  2018年,河口区制定了《河口区区域医共体建设规划》,成立了以区人民医院为牵头单位,以河口街道卫生院、新户中心卫生院和河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成员单位的医共体,组建领导小组和理事会,成立医共体质量管理委员会、医共体护理管理委员会、医共体专家组等,医共体“河口模式”从此初步形成。今年,河口区印发《河口区紧密型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东河政办发〔2020〕3号),制定《河口区紧密型医疗卫生共同体管理办法》《河口区紧密型医疗共同体理事会章程》。以河口区人民医院为龙头、其他二级专科医院为补充,镇街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构建区镇村三级联动的县域医疗共同体。建设过程中,河口区坚持将理顺紧密型区域医共体人事、财务、资产等管理体系作为突破口,建立医共体内人才招引及人事调配、财务监管、大型物资设备布局、质量标准控制、药品目录采购“五统一”管理,建立重大医疗设备等资源统一配置和共享机制,推进资源整合和利用最大化,切实解决区域医疗发展不平衡不均衡难题。

  融合协同变“分散作战”为“协同作战”

  驰骋在医共体改革路上,河口区优化资源布局,加快油地军港医疗机构融合发展:依托胜利石油管理局河口医院、孤岛医院、滨海医院、东营港经济开发区中心医院等融合组建河口区妇幼保健院、河口区精神卫生中心、港区化工与海上应急救援中心,补齐了河口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短板,盘活油田移交医疗机构资源,实现了四方资源优势互补。推进建设一个区域综合医疗中心(河口区人民医院),健全中医、妇幼保健、感染性疾病、精神卫生、化学工业及海上应急救治五个专科医院(病区),强化中医药、基层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三项服务能力提升。

  以河口区人民医院为依托,河口区建成远程会诊中心、医学影像中心、心电诊断中心和转诊联络中心,搭建起互联共享的服务平台;深化医共体内部技术的辐射带动效应,由河口区人民医院组织选派业务骨干到各镇街卫生院挂职副院长,全面负责医共体成员单位医疗质量管理,帮助开设中医、口腔等特色门诊,开展慢性病及住院收治管理服务,基层医疗水平显著提升。

  依托市全民健康信息共享平台,河口区建立了全民健康信息共享数据中心,形成融合公共卫生、电子病历等数据的全生命周期电子健康档案,检验检查一单通,居民就医、健康服务、支付结算等业务流程多卡一码办理,远程医疗覆盖全部镇街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真正实现信息化建设“一盘棋”。

  机制保障变“被动改革”为“主动攻坚”

  从最初的被动改革,到逐步解放理念、主动攻坚,河口区主动探索,建立人才招聘和柔性流动、资源共享、转诊、激励约束等工作机制,推动医共体良性运转。河口区牵头、镇(街)融入、村参与的责任和利益共享机制,明确各级医疗机构责、权、利,以二级医疗机构为主体,镇街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村卫生室为网底,实行责任和利益共享。从七个点着手,建立转诊工作机制,成立一个转诊服务中心,配备一辆转诊巴士,设置一部转诊电话,组织一个转诊专家库,组成一个转诊咨询医疗小组,研发一个转诊服务软件,搭建一个外转医院联系网络,分类做好“留、请、转”患者转诊工作,逐步实现区域就诊率90%、区域内基层就诊率65%的总目标。

  启于思路,胜于理念,贵在实干。由此,河口区打造了紧密型区域医共体新模式,切实改变了全区广大患者的整体流向,理顺不同层次医院之间的关系和患者结构,真正让医生、技术动起来,实现了区、镇、村的三级联动、互助共赢。

责编:丰丽莎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