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昌木版年画传承人曾冒雪步行20里拜师学艺

··

  郭春奎展示他的年画。大众网记者 侯晓 摄

  将年画装订成册进行精包装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营销模式。大众网记者 侯晓 摄

  郭春奎近期创作的作品《胭脂成凤》。大众网记者 侯晓 摄

  郭春奎收藏的老木版。每次带非遗进校园,郭春奎都会用心准备一份教案。大众网记者 侯晓 摄

  每次带非遗进校园,郭春奎都会用心准备一份教案。大众网记者 侯晓 摄

  大众网聊城3月13日讯(记者 侯晓)提到东昌木版年画,不得不说道口铺街道办事处的第六代传承人郭春奎。郭春奎少年时代结缘木版年画,冒雪步行二十里路拜师学艺,如今67岁的他仍在坚持创作,不断推陈出新。郭春奎致力传承,探求新出路,希望能让这项逐渐没落的老手艺焕发第二春。

  结缘老艺人栾氏兄弟

  1968年,郭春奎初中毕业后到道口铺一家印刷厂工作,主要负责印制冰糕、糖果、点心等包装用纸。这其中就需要刻板,时间长了,郭春奎对刻板这门老手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听闻堂邑镇有刻版老艺人栾喜才、栾喜魁两兄弟,郭春奎产生了拜师学艺的念头。

  那年冬天,郭春奎提着一包点心踏上了拜师路。尽管郭春奎心里没有底,也不知道栾师傅愿不愿意收,他还是选择了义无反顾。郭春奎清楚地记得那天是个大雪天,从道口铺到栾喜才老家堂邑镇徐堤口村相去大约二十里,加上交通不便,全程尽是土路,郭春奎只有选择了步行。

  看着站在门外冻得瑟瑟发抖的郭春奎,栾氏兄弟很爽快地答应收他徒,多少出乎了郭春奎的意料。郭春奎尽管美术功底稍微薄弱,但他天资聪颖,悟性很高,栾师傅只要稍加指点,他便能迅速上手。郭春奎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没几年工夫便掌握了传统的木版年画刻板整套技艺。

  不过,郭春奎刚学有所成,便赶上文化大革命,东昌木版年画不可避免地受到迫害。郭春奎说,在旧社会,东昌木版年画创作题材比较单一,以神像为主,包括门神、判头、灶王、全神等,这在文革时期都是批判对象。

  三十年后重拾老技艺

  文革过后,郭春奎来到道口铺公社上班,从事工作与木版年画格格不入,这门技艺就此撂下了。当时,老一辈刻版艺人大多年事已高,鲜有继续从业者和精品的出现,东昌木版年画面临断代的危险。不曾想,一晃便是三十几年,直到2010年郭春奎退休。

  有一次,郭春奎和道口铺文化站站长郭丹龙闲聊的时候,再次提到了东昌木版年画传承的问题。“听说你会木版年画,为什么不重新拾起来呢?”这一问,重新勾起郭春奎年轻时的追求和热情。“我再试试吧!”实际上,当时的郭春奎缺少十足的底气,毕竟间隔太久。

  有无市场?大众是否认可?如何传承?郭春奎诸多顾虑。不过,郭春奎硬着头皮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当时正好退休,闲着又没啥事儿做,干啥呢?重新搞搞木版年画吧!既然学了,就不能荒废,自当打发时间了。”郭春奎说。

  抱着这种心态,郭春奎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儿,就是搜集民间散落的老刻版。郭春奎说,这里头有个窍门,刻版的没版,印画的有版,因为传统的东昌木版年画分工明显,刻版的只管刻版,印刷的只管印刷,两者是生意伙伴关系,因此,寻找老版前往印刷分布区域为宜。

  根据分布,堂邑镇流行刻制年画木版,梁水镇流行印刷木版年画,郭春奎隔三差五深入基层,逐家拜访,挨家打听,不断拜访老艺人,通过他们的描述将残缺不全的刻版进行还原和修复。同时,郭春奎搜集大量素材,自己创作新版。几年下来,郭春奎收集和创作木版已有两百余块。

  自费建文化传承大院

  郭春奎说,东昌木版年画沿商贾云集的运河而生,民国时期繁荣程度达到顶峰,涌现了一大批民间刻版老艺人,但随着漕运衰落,木版年画逐渐失去往日的辉煌。尤其受文革影响,东昌木版年画基本处于断层状态。目前,聊城在世的刻版老艺人可谓零星可数,像郭春奎还在继续传承的老艺人更是凤毛麟角。

  在聊冠路与德商高速交叉口东北方向,有一处清新别致的文化大院,名叫永兴堂民俗文化传承大院,这里便是传承基地,郭春奎自费筹建。在这个大院里,郭春奎尽情挥洒刻刀,刻出文化中的聊城。永兴堂,寓意永远兴旺发达,寄托着郭春奎的期望,他想让东昌木版年画一代代传承下去。

  永兴堂前排房屋是郭春奎的作品陈列场所,双喜临门、麒麟送子、赵云救阿斗、马超战马岱等经典题材年画整齐摆放在柜台上。由于市场不景气,不少年画甚至积压了几个月,但郭春奎每天早上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小心翼翼地将年画上散落的尘土清扫得一尘不染。

  后院西屋便是郭春奎的创作基地,走进室内,首先看到的便是一套年画印刷设备,一张长桌上摆放着各种刻版工具,陈列架上有成摞的规格不一的年画。这间面积大约二十平的小屋前前后后不知留下多少人的足迹,有来参观的,有来订货的,还有来学艺的。

  面对各色各样的人群,郭春奎从来都是来者不拒,对有兴趣学艺的群体,郭春奎更是将技艺倾囊传授,从不收取任何报酬。另外,郭春奎还将木版年画带进校园,让孩子们零距离感受聊城文化,每次他都会精心准备教案和素材。为避免过于枯燥,能让孩子轻松接受,郭春奎刻意搜集有趣的故事及神话传说。

  坚持创作融入新元素

  年近七旬的郭春奎自重拾老手艺后一刻不得闲,除深入基层收集老版,便在家潜心搞创作。在传统的门神、灶王、吉祥画等基础上,郭春奎大胆革新,广泛取材,立足于当下聊城,大量搜寻老故事。郭春奎自信地说:“你给我讲个故事,我就能给你刻出来!”

  紧接着,郭春奎便拿出一块木版。“看,这就是我创作的运河聊城,这都是和运河有关的建筑。”经郭春奎介绍,这块木版包含了六座建筑及历史遗迹,分别是运河文化博物馆、光岳楼、山陕会馆、临清舍利塔、临清鳌头矶和东阿阿胶井。尽管线条简单,但在郭春奎的雕筑下,显得惟妙惟肖。

  最近,郭春奎正在创作《聊斋志异》中胭脂的故事,相传当年蒲松龄骑着毛驴来聊城,在东昌湖边取材写成《胭脂》,曾经有人提议将东昌湖更名胭脂湖。在郭春奎的艺术加工下,胭脂最后变成了一只凤凰,郭春奎取名为“胭脂成凤”,只差数笔便大功告成。

  在开拓市场上,郭春奎也有一套。在传统营销模式的基础上,郭春奎走出了一条精包装高端路线,将木版年画装订成制作精美的册子。郭春奎说,单张木版年画到集市上不到一块钱,装订后的册子就能卖一千多,而且销路不错,很多企业老板都找他订货,在各大博览会上非常受欢迎。

责编:大众网·聊城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