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故事丨威海市立医院于涛:感染战线上的“不老男神”

··

  大众网·海报新闻威海3月26日讯(通讯员 周娜)今年,是威海市立医院于涛离开管理岗后的第一个春节。本来他还打算,自己不再担任科室主任,肩上的担子轻了,工作会相对清闲一些,可以好好跟从深圳回家探亲的女儿一起过一个团圆佳节。谁料,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却让父女二人只能隔空遥望,不得相见。

  女儿即将远嫁,这可是孩子婚前在娘家陪伴父母过的最后一个春节啊。可是,一切美好的计划都被搁浅在2020年开端的这场举国“战役”里。

  1月22日,威海市立医院医务科和公共卫生科共同发布了一则通知:“为有效防止院内感染,进一步规范我院发热患者就诊流程,除发热病因明确的成人患者外,其他成人发热患者需前往感染性疾病科门诊就诊,禁止其他科室门诊或病区收治发热患者。”

  从通知下达的那一刻起,感染性疾病科门诊空前繁忙起来。门诊量很快突破历史记录,科室工作人员捉襟见肘,作为感染性疾病科的资深专家,于涛教授自动放弃休假,同年轻医生们一起冲在了阻击疫情的最前线。

  “我们科张静副主任被抽调到胸科医院支援之后,于主任更是吃住在科室,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再也没有回过家。”科里的工作人员清晰记得,在女儿返程的那一天,于涛教授一个人静静的站在隔离区办公室窗前,眺望着家的方向,默默无言。

  那一刻,作为一位老父亲,于涛内心显然充满了对女儿的牵挂和担忧。女儿此去深圳,千里迢迢,一路要乘飞机、地铁、出租车……会不会被感染?女儿风尘仆仆回家一趟,作为父亲竟然连送行都不能,女儿会不会埋怨?可是,转回身,他又作为一名“久经沙场”的“老将”重新“披挂上阵”,带领着感染性疾病科的“孩子”们继续与疫情作战。防护服,隔离衣,N95口罩,护目镜……一层层防护虽然增加了安全感,可同时也给医护人员造成了沉重的负担。缺氧,汗凉,耳朵鼻梁压痛,行走不便,无法饮水,无法进食,为了节省防护装置,连上厕所方便都成了奢望,这种状态下工作,年轻人都受不了,可是作为一名57岁的老党员,于涛硬是凭借着毅力一日日坚持下来。

  三十余年的从医经历,使于涛拥有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丰富临床经验,疫情开始他就给张静副主任的防疫部署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第一时间把感染性疾病科的人员动员起来,做好发热门诊的防控工作。威海市立医院作为威海市龙头医院,疫情期间也是患者最信任的医院,因此发热门诊的就诊量非常大。平时顺畅的工作流程,现在都需要一一重新梳理。作为牵头人,于涛教授肩上的担子可想而知。每天,于教授都要穿上厚厚的防护服,指导年轻医生们工作:要详细的询问患者的流行病学史,还要不停的在患者言辞中甄别出真伪……因为他知道,只有通过细致再细致的工作,才能够不放过每一个疑似的患者,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才能够更好的避免疫情的传播。可是,这些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本来这个季节就是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流行的季节,而且发热作为内科最复杂的病症,其诊断和鉴别非常困难,再加上疫情期间公众的恐慌,工作做起来比平时难上加难。作为重新披挂上阵的科室领导者,每天有太多的事情等着他来处理,人员的安排,防护物资的准备,各种会议和培训……

  更重要的是对患者的判断:哪些需要留下来治疗,哪些需要转到定点医院去,哪些可以放走,每一个患者都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凭着他丰富的经验做出判断,而且还不能出错。所以,每天在感染性疾病科,几乎到处都能看到于涛教授忙碌的身影。

  疫情防控期间,除打破历史记录的发热患者外,感染性疾病科还收治过脑出血、心功能不全、消化道出血、心梗、感染性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等各式各样的危重症患者,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一次,一名急性呼吸衰竭的患者,病情非常危重,但因为排除不了新冠肺炎就无法转到隔离区外的ICU进行救治。整整一天时间里,于涛教授都亲自守在患者床边,不断调整治疗方案,以确保病人生命安全。待到晚上7点左右,患者核酸检测结果出来,排除新冠后,第一时间就需要将患者向ICU转诊。但因为患者病情实在是太重了,为了避免转运途中出现意外,于涛教授亲自和年轻医师一起去进行转运。当终于将患者平安的转走,回到科室以后,于涛教授额头上已经布满了细密的汗水……

  3月2日凌晨两点。救护车紧急送来了一位国外务工回威海的青年男性。小伙子有高血压病史,这次因胸痛3个小时不能耐受急诊来院。门诊立即联系相关科室,完善了血管超声、肺CT和心电图及相应血液的检查。彩超提示血管夹层的可能。门诊立即汇报于涛教授。得知消息,于涛教授马不停蹄急匆匆赶到现场,一边给与患者镇痛、镇静、控制血压等抢救措施,一边协调血管外科、心内科急会诊,同时联系医务科、总值班开通绿色通道,立即进行胸腹动脉的CT 血管造影检查。因为是从隔离点接诊的病号,于教授又联系CT 室、公共卫生科和保卫科作好了清场消毒防护工作。在患者CT结果出来后,于涛教授马上协调病人收住血管外科,为患者成功抢救争取了宝贵时间。忙完这些工作,已经是凌晨6点多了,于教授却匆匆洗了把脸,又开始准备白班的工作。

  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于涛教授不顾自身安危、奋力救治患者的故事数不胜数,至于半夜被叫起来处理突发情况更是成了“家常便饭”。熟悉的人都知道,于涛教授一向很注重仪表,但在这段时间里,他整个人却几乎被搓搓的没了模样。科里的医生护士看着又增白发面色憔悴的老主任,禁不住私下里说,“感觉于主任一下子老了好几岁……”“整个疫情防控期间,于主任就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没有好好休息过一天。”身边的医护人员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纷纷忍不住劝他,“主任,您快歇歇吧,这样熬不住的,别把自己熬倒了。”可他总是摇摇头,“不行啊,还有这么多的事情等着我呢,我们得对每一个患者负责啊,也得对你们负责啊,不能因为我们的工作失误,让患者的病情延误,让疫情扩散,更不能让我们的医务人员被感染……”

  如今,威海的春天终于来了,全国疫情也有了明显好转,问他有什么愿望的时候,他说,“我希望疫情赶紧过去,一切都恢复正常。”

  岁月如歌。忆往昔,恰同学少年。1983年7月,20岁的于涛风华正茂,自医学院毕业后顺利进入威海市立医院,成为一名内科医生。1994年2月,为加大心血管疾病的诊疗工作力度,于涛作为内科骨干跟随原内科副主任钱焕德,开始筹备建设心血管内科,在威海市较早开展了多项心血管的介入诊断与治疗,并将科室建设成为医院重点发展科室。2004年10月,因工作能力突出,医院党委委托于涛组建加强医疗科(ICU),并担任该科负责人。2009年初,加强医疗科更名为重症医学科。在于涛带领下,该科成为危重患者积极救治提供生命平台的重要科室,担负着全院危重病人及重大手术病人的监护、治疗和抢救工作。先后主导了2008年河豚鱼中毒事件、2009年双岛湾客车落水事件、2011年甲型流感重症患者抢救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救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抢救水平逐年增高,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

  2013年10月,为增强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医疗水平,促进科室快速发展,于涛被院党委委任为该科主任。在他担任科主任之前,感染性疾病科尚无独立的病房,只在4号楼设有门诊,由呼吸内科和消化内科按季节轮流派医生坐诊,一年只能收治30-40例患者。次年10月,在于涛的不断努力下,科室正式设立感染病房,实现了设备齐全、诊室、病房一体化,护理服务一条龙、标准化管理的独立科室,极大方便了广大患者。作为感染性疾病科最早的定岗医生,张静至今记得,初创科室时,整个病房里加上主任于涛只有三名医生可以值班。面对患者日益增多,值班人员紧缺的局面,作为科主任,于涛勇于担当,不等不靠,全力想办法将困难一一解决。功夫不负有心人,短短数年时间里,在于涛教授和张静等人的共同努力下,感染性疾病科取得了超常规的跨越式发展,实现了病人愿意来、留得住、治得好的良性循环,患者满意度不断提高,赢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科室发展模式走在了全国前列。

  如今,除做好传染病的筛查防控工作以外,感染性疾病科主要以发热待查、感染性疾病诊治、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等为科室的核心工作,主要承担不明原因发热的病因诊断以及各器官、系统复杂、难治和机会感染的诊治,并协助全院其他科室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指导病原学送检,以及发热原因诊断等会诊指导工作。科室技术力量不断壮大,已成为区域内发热待查、非传染病的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心。“人这一辈子就该像蜡烛一样,从头燃到尾,始终光明。我们老医生就是这根蜡烛,负责给年轻的医生们照亮前面的路……”于涛教授说,他希望经历过这次疫情之后,威海市立医院感染性疾病科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能够获得更多的支持,并打造成为威海市感染性疾病治疗中心,为威海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夯实防护屏障。

责编:宫正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