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印记 | 名噪一时的盐运码头

··

  阿城是大运河进入聊城境内的第二个大镇,南面紧挨着张秋,位于运河东岸,因地近古东阿城遗址而得名。明清时期,它是运河沿线名噪一时的盐运码头,相传过去镇上曾有十三家盐园子,故有“银阿城”的美誉。

  阿城古镇边上的集市 (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 陈清义/供图)

  阿城镇的再次繁华,得益于会通河的开通。1272年元定都北京后,为了缩短南粮北运的距离,决定将隋唐运河截弯取直。而截弯取直的这段运河,恰巧要经过聊城。于是乎,元政府在1289年便开通了泰安东平县到临清的运河河道。阿城镇,也就成了运河入聊城境内的第二个大镇。

  和张秋曾是商业重镇不同,阿城是当时名噪一时的盐运码头。旧碑记中称“阿镇为水陆通衢,富商大贾辐楱云集”,西起山西、东至周村的商人纷纷来此经商。尤其盐、当二家(行业)号称首富。据说,明清时这里有13家盐园,有管理盐运的组织并设有盐巡,有专用运盐的石道,现在街上朝下挖两尺多都是石头,即是运盐的盐道。

  在这里我们不禁有一个疑问,运河沿线有这么多城镇,为什么单单要把盐运码头设在阿城呢?“先排除一下张秋,运河当时在张秋城内穿过,它的两岸全是做买卖的小商铺,不适合设码头,因为码头占地太大;还有就是张秋这个地方离黄河最近,受黄河水灾的影响也最严重,设码头不稳定,会经常冲毁货物。”

  中国运河博物馆馆长陈清义分析称。他研究运河有十几年了,不仅编写了《聊城运河文化研究》、《山东古塔》等书,还是《京杭大运河(聊城段)沿线文物调查报告》的主要参与者之一。

  阿城段运河 (阳谷文化馆 李健/供图)

  码头不能设在张秋,那阿城就合适吗?事实上,这和阿城的地理位置有莫大的关系。当时通过阿城分销的盐主要从东海边胶东地区通过大清河运来,再由运河朝南方转运。而阿城是除张秋外,距离大清河最近的一个运河城镇,且运河在它的西边流经,并不穿城而过。在这设码头,既能缩短从大清河运盐到运河的距离,又能解决码头占地太大的问题。

  如果你对阿城段运河足够熟悉,就能发现它和其它古镇内的运河河道有一点不同,那就是在上闸的位置运河并不是直接由北向南的,而是向东拐了一个大弯,然后再回到和闸北运河并齐的主干道上。“拐弯的地方就是运河原来的盐运码头,不过1957年时村里把这段运河改直了,现在码头上盖起了房子,根本看不到了。”

  原聊城市文物局副局长孙淮生曾对这段运河进行过勘探,据他透露当年在阿城内设的盐运码头并不是只有这一个,另外的几个还在寻找中。

  1957年改道后的运河上闸南段 (大众网见习记者 张燕/摄)

  “我从小就好奇这个大弯是干什么用的,有时候在这块河边上走,还能看到河道一侧淤土上在水位降低时有白碱留下的痕迹。”从小就在阿城镇长大的77岁郭炳庆努力搜寻着记忆中有关这段运河的点点滴滴,唯恐遗漏下什么,让我们不能很好地去还原那段历史。

  不过就算他告诉我们再多也无济于事了,因为如今在盐码头上拔地而起的是村民盖的住房,连过去的一丝踪影也看不到了。倒是上闸处还能看到些老物件,尤其是那磨损的都看不出模样的阿镇水兽和残缺不全的大石块。伸手去触摸它们,你甚至还能感觉到历史车轮碾过的痕迹。

  阿城运河上闸 (张燕/摄)

  “这镇水兽是2013年才挖出来的,你看看它磨损的程度就知道有多老了。”阿城宣委赵洪亮指着运河东边、上闸南侧一个趴在石块上的动物说,据他介绍,以前镇里根本就没想过这下面还会有镇水兽,直到运河申遗时市里来了人,不到半天功夫儿就把下面的四个镇水兽全挖了出来。

  这镇水兽叫赑屃,又名趴蝮,在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是龙生的九子(囚牛、睚眦、嘲风、蒲牢、狻猊、赑屃、狴犴、负屃、鸱吻)之一,形状似鱼非鱼,好水,又名避水兽。没人说得清它的样子,头部有点像龙,不过比龙头扁平些,更接近兽类,有点狮子相,头顶有一对犄角,身体、四条腿和尾巴上都有龙鳞。

  相传很久以前,赑屃的祖先因为触犯天条被贬下凡,被压在巨大沉重的龟壳下看守运河1000年。千年后,避水兽的祖先终于获得自由,脱离了龟壳。人们为了纪念、表彰其家族护河有功,按赑屃的模样雕刻成石像放在河边的石墩上,并说这样就能镇住河水,防止洪水侵袭。

  阿城上闸镇水兽“趴蝮” (大众网见习记者 张燕/摄)

  看完镇水兽,再来说说这运河上闸,它既是阳谷县境内最早设的六座古闸(荆门上、下闸,阿城上、下闸,七级上下闸)之一,也是运河申遗六处遗产点(荆门上、下闸,阿城上、下闸,运河钞关、鳌头矶)之一。开于明永乐九年(1411年),主要用来节制水流,闸函长8米,宽7米,雁翅长10米,由青石垒砌而成。

  现今雁翅部分被损坏,闸板和闸面也没了踪迹。倒是闸背上新建了石桥,有两米来宽,取名“交通桥”。这名字听起来通俗易懂,确实是为方便村里人行走而设的。但是把这样一个“新式”的石桥,放在具有六百多年历史的运河闸背上,总觉得有那么点别扭,就像红上衣配绿裤子似的那么不搭。

  阿城下闸 (大众网见习记者 张燕/摄)

  和上闸一块修建的还有下闸,它位于今阿城镇刘楼村。这下闸比上闸略大,闸函长10米,宽7米,雁翅长30米。由于河道被废弃多年,部分函洞两旁的石头和闸板都被村民拉走了,现今上面的石块都是新砌上去的,就连一旁的镇水兽也是仿制的。闸背上新修的木质老桥,倒是比上闸的石桥看上去顺眼多了,偶尔有车辆经过,它还会发出吱呀吱呀的响声。

  “运河的本体文物就剩这俩老闸了,其它的都没了,赶快看看吧!”赵洪亮意味深长地说,他在阿城镇工作二十多年了,“一天一个样,我小时候河道周围建的都是老房子,也根本不知道这叫下闸。”而如今,这里的老房子拆了,也立上了“世界物质文化遗产”的牌子,“政府对这一块还是挺重视的”!

责编:大众网·聊城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