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同龄人③谭延刚:任教41年,从“扫盲班”到义务教育

··

  编者按:

  当个人的记忆汇聚成一个城市的记忆,可以引领人们重温历史。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众网·海报新闻联合中共淄博市委老干局策划推出寻找“共和国同龄人”主题采访活动,通过个人讲述自己工作领域中的特殊记忆,或生活中向好变化的深刻印象,以此展现这座城市70年来的发展变迁。即日起,大众网·海报新闻推出“寻找共和国同龄人”策划报道。

共和国同龄人③谭延刚:任教41年,从“扫盲班”到义务教育

  ■大众网·海报新闻 记者 王越

  今年9月10日教师节那天,曾任教41年的谭延刚被邀到淄川区杨寨中心小学、淄川区实验南部小学、淄川区实验特殊中心、淄川区昆山小学等地进行参观,眼前的一切让他感慨万千。舒适的塑胶跑道,干净整治的教学楼、实验楼,就连黑板都不需要人工擦拭了。

  “我们这代人是随着新中国成长的脚步长大的,从小长在红旗下,对党有着特殊情感。”今年70岁的谭延刚有幸与共和国同龄,亲身经历了国家由穷到富、教育事业由弱到强的变化。

  谭延刚在淄川区东南西北四个边缘地区都参与过教育工作,之后调任到淄川教研室、淄川督导室,先后做过山区教育、平原教育、城市教育、普通教育、职业教育,他将一生献给了教育。

  国庆前夕,记者来到谭延刚家中,老人家穿戴整洁,头上的银发半遮半掩,谈及往事,掷地有声。

  谭延刚1970年1月从淄博师专毕业,那时只有20岁。毕业前,他自愿申请到农村、到山区、到最困难的地方,他在决心书上写到:“我申请去最需要教育的山区,我将会用汗水去浇灌祖国的花朵,用双手建造国家栋梁。”

  谭老师同事4人被分配到淄川区黑旺镇不同村庄,他个人则被分配到最偏远的村庄——双旭村。那时,从黑旺镇通往双旭村大约有十三四里的路程,小路曲曲弯弯,路面坑坑洼洼。如今学生上学有校车接送,老师上班有私家车、公交车等交通工具,可谭老师上班第一天连自行车都没法骑。

  “当时通往双旭村的路很难走,自行车都没办法骑进去,走路要1个多小时,上班第一天,我把柳枝编在一起,挑着自己的被褥、生活用品步行进了村。”谭老师说。

  说起往事,谭老师打开了话匣子。那时条件十分艰苦,不仅教学环境差,喝水多半都靠老天爷。

  “下雨之前,我们在地上挖好坑,用来接雨水,平时喝水就靠这几个坑。刚去的时候不适应,都是打水回来烧开了再喝,当地的老百姓都直接喝生水。碰到干旱时,就喝湾里的水,养的牛羊也喝湾水,洗衣服也用湾水,顾不上干净不干净。”

  回忆起那段时光,日子虽过得苦,谭老师的笑容却很甜。谈及往事,谭老师能清晰地讲出第一届学生的名字,同事的名字,任职第一天的日期……

  那时山区的文盲特别多,山区里面重男轻女,好多十三四的小姑娘,白天赶着小毛驴往山上运粪土,给庄稼施肥,多数都把学业给耽搁了。

  谭老师到任后,发现这个现象,率先提出办扫盲班,他挨家挨户做工作,把没上学的孩子们组织起来开夜校。

  “白天孩子们干活,晚上就过来上课,我们的夜校班有十几个学生,那时没有像样的课本,我们就教他们识字、算数。没有电,我们就点着灯学习,到了冬天,特别冷,我们就在教室里生炉子。”

  谭老师对党有着特殊感情,他1971年6月23日正式入党,其父亲是党员,三个弟弟是党员,儿子和女婿也都是党员。谭老师说:“入党不是为了升官,不是为了发财,而是要为国家和学生谋福利。”现在谭老师的儿子也参与了教育事业。

  从教41年,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发挥着光和热,谈到现在的教育,谭老师感叹:“现在环境好了,教学质量更高了,点点滴滴,处处都能感受到国家强大。”值此国庆之际,谭老师送出了对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祝福:希望祖国稳稳定定,更加富强,同时我们也要时刻为国家谋幸福。

责编:大众网·淄博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