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车马邮驿到万物互联,看菏泽70年通讯变迁……

··

  邮政职工在火车站装卸信件

  早期的摇把子电话

  菏泽长途话务台人工交换电路

  1992年,菏泽程控电话奠基仪式

  1993年5月17日国际电信日,菏泽市民申请装电话现场

  风靡一时的寻呼机

  早期的大哥大

  2019年5月16日上午,菏泽移动公司召开“和5G·共未来”5G首发启动大会

  大众网·海报新闻菏泽6月15日讯(见习记者 郭祥倩)从一封封寄托思念的手写信件到连通天南海北的微信视频,从代表身份的“大哥大”到功能齐全的智能手机……科技的进步带来通讯方式的革新。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菏泽人的通讯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回首历史的长河,通讯方式的变迁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书信、电报、固定电话、移动手机,每一种通讯媒介都留下了特有的时代烙印。跟随大众网记者镜头,带您一览菏泽地区70年的通讯变迁。

  一纸书信:最传统的交流方式 见证纸短情长的感动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人类发明文字以来,书信便是最传统的交流方式。新中国成立初期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书信是菏泽人最常用的联系方式。从前的日色慢,车马邮件也慢,一封寄托着思念,来自天南海北的信件,经过千山万水的奔波,由投递员送到收件人手中,也将思念和情谊送达。

  出生于1949年的张广银,和新中国同龄。从1970年进入当时的菏泽市邮电局工作直到退休,他在邮电系统工作了39年,亲眼见证了菏泽地区通讯方式的变迁。

  “我做了7年的投递员工作,每天负责分拣信件、报刊,并将这些信件和刊物准确无误地投送到收件人手里。”张广银回忆到。1970年进入邮电局工作以后,张广银被分到成武县白浮涂镇做投递员。他负责镇里的17个大队,53个自然村的信件投递,全程80公里。

  一间3平方米左右的平房,充当了分拣室、办公室和宿舍。每天早晨7点左右,县里有统一的送件车将信件送到各邮电支局。收到信件后张广银和另一个投递员就赶紧分拣,一般8点左右开始投递。有时候一天能投递四五十封信,少得时候也有二三十封。

  “一般都是家书,也有很多都是来自马来西亚、新加坡的海外信件。那个年代,大家的通讯方式就是书信,速度慢,传递的时间久。如果有紧急的事情,也可以发电报,那时候邮电局报房都配了专职的电报员,但是电报费用较高。”张广银说。

  今年69岁的高传忠是张广银的同学兼同事。1970年俩人一起进入菏泽市邮电局工作。高传忠退休前是菏泽市邮电局副局长兼工会主席,他的工作生涯也是从一个普通的投递员开始的。

  高传忠当时负责菏泽市马岭岗镇的邮件投递,据他回忆,上世纪70年代初菏泽市区有4条邮路,每条邮路配备一个小型的农用三轮车进行每天的信件分发。到1986年,菏泽市境内的邮路已经达到了25条,长度2207千米,城市投递段道60条,农村投递段道380条。

  “现在的科技发展太快了,QQ、微信都太方便了,写信这个传统的交流方式已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我相信,书信带给人们见字如面的亲切感和情感共鸣永远不会消失。”高传忠说。

  “摇把子”固话:从磁石交换机到纵横制自动交换机

  随着社会发展,传统的书信时间长,速度慢,已经逐渐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上世纪70年代中期,电话逐渐成为沟通交流的新潮流。1975年高传忠开始担任话务员的职务,这个已经逐渐淡出历史舞台的职业,在当时是一个炙手可热的“香饽饽”。

  “1984年之前, 菏泽用的都是磁石电话,磁石电话并不像自动电话那样直接拨号就能打通,而是要打到邮电局的总机,再由话务员转接,才能和对方通话,打电话时都要通过‘摇把子’才能联通。我当时就是话务员,负责长途台的电话接续。”高传忠告诉大众网记者,当时菏泽市境内总共有800多部磁石电话。

  高传忠回忆,做话务员期间最大的感受就是忙和累,每天平均要处理2000多通电话。当时电话通信质量也不好,有时候会出现断线或者串线的情况,所以一通电话要处理很久。在邮电局打电话时,要先登记、挂号、排队、预交押金,然后坐着慢慢等接线。除了私人电话,每天还要固定处理公事,当时菏泽地区的水文信息和天气预报也要通过电话台传递。

  据高传忠回忆,1984年前后,菏泽开始使用纵横制自动交换机取代磁石交换机,菏泽通讯设备得到改善,菏泽城区和个别县城陆续安装了一些自动电话。根据《菏泽市志——邮电篇》记者得知,1988年,东明菜园集乡筹资4万余元架通了27个行政村的电话,成为全市第一个行政村全部通电话的乡镇。随着1992年6月定陶开通长市合一纵横制交换机,至此,菏泽市各县区的磁石交换机退出历史舞台,结束了全市使用“摇把子”的历史。

  1992年12月31日,菏泽开通程控电话,真正实现了世界范围内的自动拨号,程控电话是指接入程控电话交换机的电话,具有接续速度快、业务功能多、效率高、声音清晰、质量可靠等优点。“程控电话接入以后,菏泽地区的家用固定电话才慢慢普及起来。”高传忠说。

  移动时代:“寻呼机+大哥大”到小灵通 擦亮移动通讯时代新名片

  事物都有两面性,电话固然方便,但是高昂的安装费让大多数人望而却步。“我记得是1992年,那时装一部电话要花费3600元,少数人才能安得起一部座机电话,所以固话没有迅速在全市范围内普及。”高传忠告诉记者。

  上世纪90年代初,寻呼机作为一种时髦的通讯工具闯入了大众的视野。寻呼机分为数字机和中文机,数字机别人呼进来只能看到一串数字,汉字机相比数字机要方便许多,可以直接显示寻呼人的姓名、电话及事情内容,但寻呼机没有通话功能,要通话还是得找到电话。

  “大哥大”作为寻呼机的黄金搭档应运而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拥有一部“大哥大”是大多数菏泽人的梦想,是身份的象征,也是开启移动通讯时代的一个新名片。

  “‘大哥大’在当时来说是非常有用的,因为它打破了固定电话的限制,让电话动了起来,移动通讯开始真正发挥作用了。”高传忠说。

  买一部‘大哥大’需要花费上万元,而且通讯费用昂贵,只有少部分人有能力购买使用。“当时的‘大哥大’,一个月需要50块钱月租费,通话费是一分钟5毛钱,再加上双向收费、漫游费等等,话费相当高。”高传忠回忆。

  进入二十一世纪,菏泽地区通信行业全面与国际接轨。小灵通曾经在菏泽短暂出现过。它单向收费、通话清晰,当时被认为是最环保、最绿色的通讯方式。2002年6月,菏泽城市建设小灵通基站300个,用户1.3万。到2003年4月,小灵通在菏泽市区、县全部开通,2003年年底,曹县庄寨成为全市第一个规模开通小灵通的乡镇。

  “我记得是2004年前后,我身边的朋友同事几乎人手一部小灵通,很方便,话费也很便宜。”曾经的小灵通用户贾凤说,她当时花了100多元买来的小灵通,非常实用,每月话费也就十几元。

  作为固定电话和移动手机的过渡产品,小灵通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随着时代的发展,便于携带、功能齐全的黑白屏数字手机出现,对小灵通产生了冲击。2010年前后,小灵通开始陆续退出菏泽市场。

  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功能全 5G技术引领新时代潮流

  随着国内移动通讯技术不断革新,互联网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悄然进入菏泽人的生活中,人们通过网络实现即时通讯。

  从黑白屏到彩色屏幕,从通讯机到多功能智能机,手机更新换代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手机经历了1G、2G、3G、4G时代,2019年2月22日,菏泽移动开通了全市第一个5G基站,拉开了菏泽5G元年的序幕。

  2019年5月16日上午,菏泽移动公司召开“和5G·共未来”5G首发启动大会,会上,菏泽市中小企业协会会长王新勇拨通了菏泽第一通5G电话,菏泽5G由概念到应用再次升华。短短几分钟的通话,标志着菏泽市5G商用进程迈出了关键一步。

  菏泽移动公司总经理刘作鹏表示,下一步菏泽移动将开展大规模的5G网络建设,使5G快速具备网络能力,加强网络覆盖的深度和广度,构建多场景、多维度、智能化的5G立体网络,为加速菏泽信息化进程贡献力量。在5G技术的支持下,未来菏泽人将会畅快无忧地享受智慧数字生活,体验在智能制造、自动驾驶、智慧园区、智慧医疗等领域的场景化应用。

  今天,无论是在菏泽城区还是乡村,随处可见使用智能手机的人。上网,移动支付,拍照,听音乐,看电视,发微博,聊微信,玩游戏……智能手机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功能越来越齐全。打开微信,不管你是在大洋彼岸,还是在天涯海角,一个视频通话就能将彼此的距离缩短。

  “我们俩现在退休后,每天都通过微信约着一起出去遛弯。我一个微信语音,传忠就出来了。这在几十年前我们挨家挨户投递信件时是想都不敢想的。”张广银说。

  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菏泽通讯事业的发展,通讯事业的发展也改善了菏泽人的生活。高传忠告诉记者:“我们都是这个时代的受益者,从一封封传递思念的手写书信,到寻呼机搭配‘大哥大’,再到现在的智能手机,我们经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阶段的通讯变化,我们可以骄傲地说自己是见证者也是亲历者。未来的通讯是互联网的天下,不管通讯怎么发展,有一点我坚信,那就是通讯传达的情感不会变。”

  在新中国成立70年的历史长河中,通讯事业一直以它独有的生命力发展着,万物皆媒,不同时代的不同媒介形式,传达着同一份情谊。

责编:大众网·菏泽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